一提到上海的標志景點,且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有城隍廟和豫園了,其實這兩處雖然一墻之隔,但確是不同的地方。老城隍廟的興建早於豫園,其後由於商圈的形成,大家都習慣將它們放在一起,而且大多數老上海人都習慣說“去老城隍廟白相相”,記得小時候去城隍廟買過筷子、紫砂小壺、張小泉剪刀、還有一家瓶蓋店印象非常深刻,裡面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瓶蓋和瓶塞子,80年代後期福民街小商品市場零售批發很興旺,鈕扣、手帕、襪子、花邊、包裝、線帶等各種小商品琳瑯滿目,城隍廟商圈遍佈著各大老字號品牌商家。
城隍廟,疫情期間暫不開放。
上海城隍廟道觀
春風松月樓,老上海人再熟悉不過。這家售賣凈素菜的本土老字號,發跡於豫園,紮根於豫園,除過橋素麵外,凈素菜包也是一絕,曾獲上海名特點心、中華名小吃、中國名點“三桂冠”,更創下單日售出20,000多隻的紀錄,是松月樓最近60年間的賣得最紅的招牌之一。如今,製作小小一個菜包,依舊十分考究:要求純手工包製,挑選上等中筋粉和麵,蒸出的包子外皮不粘牙,內餡選用有機上海青、安徽香菇,以及自製的特色麵筋及本幫豆乾,剁成餡混合後按比例滴入菜油和麻油,使口感層次分明,香氣四溢,回味鮮甜。面皮和餡料的比例在三比七左右,且要求咬下去能「一口見餡」。 松月樓的素菜包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買幾個趁熱嚐嚐吧~~
五香豆、梨膏糖兒時的記憶,但現在上海人自己也不太買這些食品了。
南翔饅頭店的隊伍永遠不會縮短,現在也是價格飛漲,大部分的上海本地人已經走過路過了,市面上有很多口味好的小籠包並不輸給這家店,性價比也比這家高。
綠波廊原為明嘉靖三十八年豫園西園的一個樓閣,於明嘉靖年間開業,設於上海老城隍廟九曲橋畔,原名「樂圃閬茶樓」。綠波廊酒樓的點心在滬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是上海點心的代表,素以小巧玲瓏、色調高雅、造型清新、口味豐腴、集諸家精髓於一體著稱。曾先後成功接待了美國總統克林頓、英國女王伊麗沙白、日本首相竹下登、冰島總理、西哈努克親王、澳大利亞總理等四十餘批外國元首級貴賓和江澤民、朱鎔基、李鵬、劉華清、鄒家華等數十位中央高級領導及無數中外名流,受到交口稱贊。現在有外賣窗口很是方便,桂花拉糕20元/盒確實不錯,“不沾碟不沾筷不沾牙”,一口一個滿口桂花香,甜度也適中,非常有滿足感,另外這個桃酥、蝴蝶酥也相當好吃。
榴蓮酥
在邊上的寧波湯團店買了金團與湯圓,現如今龍鳳、灣仔碼頭的速凍湯圓做的也很不錯,所以芝麻湯圓並沒有很驚艷,倒是覺得裡面的鹹味湯圓的還是有點鮮鮮的,估計裡面加了點蟹粉吧,金團是榴蓮餡的。
九曲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為木橋,於上世紀20年代因火災而改建為水泥橋。九曲橋全長18米,寬2米,三步一折,五步一曲,彎來拐去,鬥折蛇行,移步異景,池中漢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亭玉立,含笑迎候來客。據說九曲橋有兩絕:中秋有「九曲印月」和「曲橋泛鯉」之奇景。著名學者祝陽贊譽:「瑤臺失落鳳頭釵,九曲臥水映碧臺;待看中秋明月夜,九曲橋孔照影來。」
現在每逢重大節假日的九曲橋上遊客密布,都會實行限流措施通行。
「北有老舍茶館,南有湖心亭。」一個半多世紀以來,有著「海上第一茶樓」的湖心亭不僅是滬上不可多得的清茶樓,更是老城廂文化、江南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寫照與表達。湖心亭茶樓整幢建築為全木結構,且不用一根鐵釘,木材連接處全用竹楔鉚住。茶樓大門上方高懸著書法家蔣鳳儀先生題寫的「湖心亭」三字匾額,飛簷上掛著「海上第一茶樓」大王旗迎風招展。踏入茶樓,書法家高式熊先生題寫的“海上第一茶樓”,古樸典雅。
湖中的鴨、鵝、烏龜、魚和諧友善相處。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援播放,我們將盡快解決,建議使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查看
豫園原為明朝的一座私人園林,而為上海地區有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1986年10月15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江澤民、吳先學謙等陪同下,先於謙湖心亭品茗聽曲,後沿九曲橋步入豫園遊覽。豫園先後接待來自世界各地數十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但是大部分的遊客和上海本地人,未必會購票進入參觀,其實這才是精華所在地,裡面曲徑通幽,別有洞天。
位於「漸入佳境」中所前方。左雌右雄,鑄造於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元代鐵獅
「漸入佳境」這裡面有引人入勝之意。遊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太湖石立峰
仰山堂為五楹,北有迴廊,曲誌臨池,可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嶺」匾額。捲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作「珠簾暮卷西山雨」。
仰山堂
以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 頗愜觀賞」。
大假山
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墻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墻把小溪隔而為二,墻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魚樂榭
魚樂榭
復廊,以中間以墻分隔,兩邊皆可行走。墻上開設著形狀不同的漏窗,從漏窗中左顧樓臺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圖畫小品。廊西端連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題「會心不遠」。
復廊
復廊
慵懶的花貓躺在清涼的石板地上午睡。
穿雲龍墻位於點春堂西,龍頭以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墻:大假山後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穿雲龍墻
穿雲龍墻
“打唱臺”,也叫“鳳舞鴞吟”。戲臺依山臨水,臺前的垂簷,雕刻細膩,塗金染彩。戲臺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邊上有雙層樓閣,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從快樓朝南而下,還有靜宜軒、聽鸝亭,周圍繞以花墻,自成小院。
打唱臺
打唱台、快樓
流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亭側有三曲板橋,貼水而築。三曲板橋西邊是驕雲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樓,西臨清泉。山洞盤桓,循洞可達山頂,洞內有泉,澗溪水從洞內流出。
流蓴亭
三曲橋
三曲橋
內園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於五十年代末修復豫園時,將內園與豫園相連,成為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二畝一分八厘六毫,但十分精緻,亭臺花木,池沼木石,妥為修整,是保存較好的清代小園。
內園
上海豫園的鎮園之寶,並以蘇州瑞雲峰、杭州縐雲峰稱江南三大名峰。該石峰高約3米,寬約1.5米,厚約80厘米,重量3噸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之美。孔多如蜂巢,可呈現「百孔淌泉,百孔冒煙」的奇觀。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詩贊美:「壓盡千峰聳碧空,佳名誰並玉玲瓏。梵音閣下眠三日,要看繚天吐白虹。」
玉玲瓏
水廊南連會景樓,北達涵碧樓,因廊旁一石「積玉峰」而得名。廊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漫步廊中古樹蒼翠欲滴,池中紅魚遊動,亭榭流光溢彩。
積玉水廊
原來這些小貓都是工作人員飼養的流浪貓,他們還有各自的名字呢~~
古戲臺建於十九世紀末,以南朝北,且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戲臺」。戲臺7公尺見方,左右兩邊有欄幹,台柱高約2公尺。臺正面有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全部貼有金箔。戲臺頂部的藻井呈穹隆狀,上方有二十二層圓圈和二十道弧線相交,四周二十八隻金鳥展翅欲飛,中心是一面圓形明鏡。戲臺後方有六扇木屏門,門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圖案。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為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的手跡。戲臺正對面的還雲樓設貴賓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師椅和茶幾。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的明式紅木靠椅和茶幾,共有200個觀眾座位。戲臺前的院落中,有一塊特大金磚,這是浙江嘉善古典瓦廠特意為古戲臺燒製的,磚每邊長123厘米,厚16厘米,重近一噸,堪稱金磚之最。曲苑古戲臺總面積達600平方米,環境典雅,古趣盎然。
古戲臺
臨近傍晚時分,且豫園進入了沉浸式端午節的儀式,穿著漢服的美女們穿梭在豫園古樸的巷子裡,紛紛吸引著遊客們的目光和抓拍。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援播放,我們將盡快解決,建議使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查看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援播放,我們將盡快解決,建議使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查看
看完漢服巡遊,而來到了松鶴樓品嚐了小龍蝦拌麵,向來對蘇式面有份好感,面很細柔,濃鬱的蔥油包裹著麵條,點的麻辣小龍蝦澆頭味道確實不錯,門口的外賣部的蘇式綠豆湯裡加了糯米飯,還有做八寶飯上面會放的那些蜜棗,冬瓜仁等,18元/杯性價比沒有邊上松月樓12元/杯的酸梅湯高,哪天去蘇州的話去那裡品嚐一下網紅綠豆湯,據說從口味和配料上都完勝這家。
夜幕開始降臨在涼風徐徐,華燈初上景色宜人。
晚上7點九曲橋的表演拉開了序幕,悠揚的樂聲搭配美景,使遊客們的這個2020年的端午節進入了高潮~~~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援播放,我們將盡快解決,建議使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查看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援播放,我們將盡快解決,建議使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