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日,上午,我來到了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七寶古鎮,這是一座既有江南水鄉自然風光,又有悠久人文內涵的歷史古鎮。七寶古鎮是一座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鎮,風景如畫,典型的城中之鎮,又是離上海市區最近的古鎮。七寶素有「十年上海看浦東、百年上海看外灘、千年上海看七寶」的美譽。七寶老街位於七寶古鎮內,整條街有豐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築等,街分為南北兩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為主,北大街以旅遊工藝品、古董、字畫為主,現在的七寶老街已成為了集「休閑、旅遊、購物」為一體的繁華街市。
我特別鍾情於江南的古鎮,幾乎是走遍了所有長三角水鄉的古鎮,看多了,無非都是“小橋流水人家”,大同小異,差別不大,但是,每一個古鎮,又有著深厚的人文史,而這恰恰是我最著迷的地方。今天我來到的七寶古鎮,如果以古鎮的規模、知名度等來與周莊、烏鎮、西塘比較,差距還是很大,但關於七寶古鎮形成的原因,背後卻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現在的人說七寶古鎮的來歷,一般都是根據在民間流傳的「七件寶」之說,曰:飛來佛、氽來鐘、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飛來佛實為南教寺如來鐵佛,傳說由天上飛來,實係明萬歷年鎮人徐泮募資籌鑄。氽來鐘係明永樂時七寶寺住持僧博洽籌建,傳說從河中浮來。金字蓮花經乃吳越王錢鎧之妃用金粉工楷寫成。神樹為千年古樹,在原七寶寺內,此四件為實物也。而玉斧傳說和建造蒲匯塘橋有關,建橋之初,難以合拱,眾工匠無策之際,來一白發老者,順手拿起橋堍店家一把斬肉之斧扔於橋下,以墊橋基,塘橋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說古時皇帝賜功臣一雙玉筷,能驅毒避邪,功臣將其藏於鎮北蔣家橋之東堍橋柱內,後被人盜走,橋柱上遺留下一雙筷印。金雞則說鎮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銀,由金雞守護,而所埋金銀須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我認為這種解釋是非常牽強附會的,或者說更多是一種娛樂吧。
我自己經過考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應該是比較靠譜的,也是有確鑿的依據的。七寶的來歷簡單來說就是原來有六寶,後來再加上一寶,合起來就是七寶了。在古代,「陸」與「六」是同音同義。我在此以安徽的六安為例,現在安徽六安的正確讀法是“陸安”,六的發音為陸,為什麼是這樣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當時六的發音就是讀陸。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現在的六安設有潛縣、六縣、壽春縣、安豐縣。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劉安、劉勃、劉賜等三人為淮南、衡山、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屬衡山國,舒城縣屬廬江國。漢武帝元弘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元∆二年,漢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改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沿用至今。
七寶古鎮的形成,離不開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二兄弟,人稱“雲間二陸”,他們都是吳郡華亭人,即今上海松江區。陸機、陸雲出身於三國時期東吳的顯赫貴族,祖父陸遜以軍功歷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陸抗拜奮威將軍,大司馬,領荊州牧。三國歸晉後,陸機、陸雲得到晉帝的寬容,在家鄉華亭苦讀十年,從而漸有文名,兄弟倆在詩詞文賦方面頗有建樹,有“雲間兩陸”之美稱。晉室「八王之亂」起,陸機、陸雲未能遠禍,僅以遇赦得免。嗣後歸依成都王司馬穎,至太安二年,成都王穎,河間王嗣舉兵討伐長沙王乂,陸機被封為前鋒都督,因兵敗,受到成都王穎的孟玖兄弟和盧志的誣害,秘密收治於軍中,夷三族,兄弟同時被殺,時年陸機四十三歲,陸雲四十二歲。臨刑陸機曾悲嘆「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西晉著名的一代文學大家就這樣死於兵禍。陸機、陸雲為當時的文學泰斗,當時人稱陸雲“為文辭藻麗密,旨意深雅”,而陸機更是“少有奇才,文章蓋世”,可惜的是,二陸均作了當時統治階級權力爭鬥的犧牲品,徒留下「華亭鶴唳」的典故。二陸被司馬穎殺害後,其後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陸寶院。陸寶院的建立為宋初七寶鎮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陸寶院,後來改名陸寶庵。五代時吳越王錢鎧巡遊駐庵,贈給陸寶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時間,用金粉正楷在藍色綃紙上書寫的蓮花經,還說:“此乃一寶也。”即原來的六寶,再加上錢鎧所賜的一寶,合起來就是七寶了,於是,陸寶庵改名七寶寺,後江水嚙岸,三移其址於蒲匯塘之北,宋初七寶里人張澤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賜額「七寶教寺」。志雲:「鎮無舊名,因寺得名,寺無它重,因鎮推重。」當時的「七寶教寺」有「郡東第一剎」之稱,它佔地60畝,寺河6畝,整座寺廟綠水環抱,紅墻琉瓦,晨鐘暮鼓,香煙燎繞,景色十分優美,吸引了方圓百里的人到七寶教寺進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這裡燒香拜佛,吟詩作畫,為七寶教寺的香火繁茂,人來人往,形成了人氣很旺的局面。
由此,七寶鎮從宋初「因寺得名」正式得名,七寶鎮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當時的七寶鎮「居民繁廬,商賈顴集,文儒輩出,蓋邑之巨鎮。可以說從七寶鎮得名後起始,一直到現在七寶鎮是「北宋遺存」下來的千年古鎮。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鎮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如南翔,龍華,法華,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國古代的城鎮發展和宗教在某種程度上相輔相成,城市規劃在初始階段一受宗教影響,二受經濟影響。七寶鎮的形成也是如此。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魯公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顴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機為了維持家族榮譽,陸機離開故國前往洛陽,打算在那裡施展自己的才華,完成人生的抱負。他在《百年歌》就記載了這種心境:「三十時。行成名立有令聞。力可扛鼎志幹雲。食如漏巵氣如熏。辭家觀國綜典文。高冠素帶煥翩紛。何。 。吵囋趙女歌。續推行,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政治,那些一直想建功立業的文人們抱負只能化為泡影,可陸機卻沒有看到這些,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
西晉王室外戚楊、賈兩大家族明爭暗鬥爭權奪勢。最終,賈氏集團誅殺了把持朝政的權臣楊駿。之後,元康二年(292)陸機被封太子洗馬徵;兩年後,回到吳地,成為吳王郎中令;元康六年(296年),入為尚書中兵郎,後轉為殿中郎。元康八年(298年),為秘書省著作郎。這一時期,雖然賈氏專權,政局動蕩不安,但陸機的升遷遞補是正常現象。
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借殺太子的罪名誅滅賈氏,且篡帝位,陸機完全捲入「八王之亂」。陸機最初到洛陽時能順風順水,主要是「好遊權門,與賈謐親善,以進趣獲譏,」被大家看不起。但是,在這次動亂中,陸機靠反水,誅賈謐,立了功,賜爵關中侯。不到三月,趙王倫為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顥、成都王司馬穎起兵所殺,陸機險些被齊王冏所殺,因為陸機做了趙王倫的中書郎,齊王冏認為他參與趙王倫的謀反。後來被河間王顥與成都王穎所救。至此,陸機可以說是逃過一劫。
假如陸機能及時守住自己的“野心”,可能後來就不會死了,但是他沒有這樣做。據《晉書》載:「中國多難,顧榮、戴若恩等鹹勸(陸)機還吳,機負其才望,而志匡世難,故不從。」陸機不但沒有任何退意,反而「時成都王穎推功不居,勞謙下士。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遂委身焉。顥徵討長沙王,起用陸機為前將軍,前鋒都督。司馬穎向陸機許諾,只要拿下洛陽,就起用他輔理朝政並進爵為郡公。陸機卻搬離齊桓公信用管仲終成大業、燕惠王疑心樂毅功敗垂成的事例,暗示司馬穎不要聽信小人之言,保持對自己的絕對信任。誰知,此話就被司馬穎的左長史盧志拿來做文章。說起這個盧志,當初還和陸機有過節。有一天,司馬穎府上的人們聚會,謀士盧志問陸機:「陸遜、陸抗是你什麼人?」陸機臉色大變,說:「正如你和盧櫓(盧誌之祖父)、盧班(盧誌之父)的關系一樣!」當時陸機之弟陸雲也在場,聽了哥哥的回答,嚇得有些坐不住了,散場後拉著哥哥的袍子說:「何至於到這種地步?盧志是司馬穎的謀士,因為這件事跟他把關系搞僵了,也許得不償失;再說了,可能他真的不知道詳情!」陸機嚴肅地對弟弟說:「我們的祖父、父親是何等風雲人物!祖父在彝陵之戰破劉備大軍七十萬,父親也為我東吳棟梁,名傳海內,誰人不知?他盧志膽敢無禮,作此狂言!」原來,在古代當子弟面直呼其祖父、父親的名字是大不韙。因此,陸機覺得受到了奇恥大辱。更令他憤怒的是,他覺得盧志是明知故問,是北方人對南方人的一貫輕蔑。此時的陸機,不知自己惹下了殺身之禍。後來由於司馬穎的部下大將是北方人,大多數不服陸機,致使陸機大敗。盧志借機內外勾結,誣陷陸機,終於將其殺害。
據《晉書》載:「自吳朝傾覆,吾兄弟宗族蒙國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辭不獲已。今日受誅,豈非命也!」因與穎箋,詞甚淒惻。既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是復聞!」遂遇害於軍中,時年四十三。 」「華亭鶴唳」作為一成語,華亭谷的鶴叫聲,指遇害者生前所戀之景物,有傷痛愜惜之意。有慨嘆人世無常,悔入仕途之意,正符合主人公走向末路的心境。
七寶古鎮因陸機而誕生,完全可以說,沒有陸機就沒有今天的七寶古鎮,但我寧可不要七寶古鎮,也希望陸機兄弟沒有如此淒慘的結局。陸機不僅是自己慘遭殺害,而且還被誅殺三族,即父母、兄弟、子女全部都慘遭殺害。其中,陸機的弟弟陸雲也是因牽連而被害。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人,三國東吳後期至西晉初年文學家、官員,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陸雲少聰穎,六歲即能文,被薦舉時才十六歲。太康十年(289年),陸雲來到京城洛陽,訪得太常張華,得到張華賞識,並介紹給劉道真,日後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後來,陸雲任吳王司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諫,經常批評吳王弊政,頗受司馬晏禮遇,先後曾任尚書郎、侍禦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清河內史等職。陸機死於「八王之亂」而被夷三族後,陸雲也為之牽連入獄。盡管許多人上疏司馬穎請求不要株連陸雲,但他最終還是遇害了。時年四十二歲,無子,生有二女。由門生故吏迎葬於清河。
陸機、陸雲二兄弟的文學造詣為晉代所罕見,本不應該參與政治,專心做好自己的文章,他們都是正人君子,可在當時又是一個小人當道的時代,自然就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我讀著他們在1700多年前寫的文章,不得不時常拍案叫好。如《君子行》是陸機的詩作,這是一首說理詩,寫得起伏有波瀾,在說理之間,插入史實,頓生曲折。即使是說理,如對《莊子》的引用,卻一反其意而用之,就使本來平率的說理也有跌宕之妙。其次,詩歌以天道與人道對寫,重在人道的鋪陳,又間以天道接應,道家與儒家思想互補,而以積極的儒家思想為主,使詩歌產生出迴旋飛動的力量。 《君子行》:「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去疾苦不遠,疑似實生患。近火固宜熱,履冰豈惡寒。撻蜂滅天道,拾塵惑孔顏。何有,棄友焉足嘆。防未然。
在古鎮北面的老街入口處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篆刻的「七寶老街」是北宋時期遺存下來的,兩側的石柱上刻有「百年市聲唱金雞,飛紗十里接蒲溪」的對聯,可見當時古鎮繁榮的景象。氽來鐘樓閣是一幢層朱紅色的閣樓, 位於距石牌坊很近的空地上,風格古典又雅緻。氽來鐘被譽為「古鎮之魂」是由金、銀、銅、鐵、錫五金融合精煉而成,每年新春都會敲響古鐘為古鎮居民祈福。石牌坊的西面有一座石假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一座名叫蓮花山亭的紅色小亭隊列其上。假山上水流如湍,形狀像瀑布,流下的水匯入池中,一-群金魚悠閑自得、自由自在地遊著。
古鎮上僅容三人並行的明清老街縱橫南北,兩側是鱗次櫛比的朱紅排門商鋪。七寶古鎮的老街有一大特點:南北兩段各有不同,南大街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有著各種特色小吃:北大街是購物者的最愛,有著琳瑯滿目的工藝品。走過石牌坊的廣場,就來到了古鎮的南大街,這是美食好者定要去的地方。抬頭望去只見滿眼的都是各種美食商店,各式各樣的小吃應有盡有,那五彩斑斕的糕點讓人眼花繚亂、心花怒放,像橘紅糕、海棠糕、梅花糕等,應接不暇,真是美食的天堂。
在江南水鄉,溪水和玲瓏的小橋是不可或缺的景色。七寶古鎮中,康樂橋、蒲匯塘橋和安平橋算是比較著名的橋樑了,它們由穿鎮而過的蒲匯塘串聯著。流水淙淙的蒲匯塘兩岸商鋪、飯館林立,各色招牌小旗隨風鼓動。若是在酒館茶樓中小坐,目光穿過雕花的木質小軒窗,漾漾搖曳的湖水、脆嫩欲滴的樹葉和古韻深厚的建築盡收眼底。閑暇之時來此遊玩,漫步於古色古香的老街,心思空靈,輕輕觸摸那些歷經風霜的斑致青磚、老舊的古井,彷彿時光靜止一般就連七主戲院和選鮮館裡的感雜也無法打破內心的寧樣。來七寶古鎮,定然不負這樣的美好時光。
七寶老街上的景點有七寶酒坊,「七寶大曲」向為眾人所周知。酒坊集傳統大曲釀造過程,讓人一目了然。又集全國各地所產酒類,琳瑯滿目,大開眼界。休閑可品酒、喝酒、知酒,陶醉於其間。還有棉紡織館,明、清時期,七寶隸屬松江府,是「衣被天下」的主要集散地。館展以植、收、紡、織、染為主線,全方位介紹七寶曾經輝煌的棉紡織業。並設“喜堂”,重現古七寶明間婚俗場景,並可參與模擬婚禮活動。張充仁紀念館在七寶老街北西街。建築為清江南碼頭墻走馬樓風格,2003年3月17日開館。佔地800平方公尺。館舍建築面積600平方公尺。分設6個展寶,展出張充仁20多件雕塑代表作品。
七寶當鋪是清道光年間在此設的當鋪,頗具規模,成為松郡之地金融活動重要場所。館展重現傳統當舖之場景,模擬當舖經營活動,表現古七寶商業文化風情,並可參與經營活動。老行當裡重現似曾相識的老行當,讓人懷舊遐想。那些傳統的手工藝勞動,記述了歷史的昨天。鐵匠鋪、竹器坊、園木鋪等,都曾經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走進老行當,就像回到了那已經逝去的年月。周氏微雕館,周氏父女以石刻,微雕為才藝,創作了頗具功力的藝術品,又微雕《華夏之寶》系列,紅樓石刻系列,石壺石雕系列、金文漢碑系列等。陳列作品上千件,形態各異,匠心獨具,給人驚嘆之觀感。
七寶古鎮鬥姆閣是一幢兩層的樓閣式建築,它的建造年代已經無從考證。它本來是為了供道教的鬥姆神而造的。鬥姆神,是道教信奉的女神,根據《道藏》所談,她是北斗眾星的母親,鬥是她的“魄”,水是她的“精”,號為“鬥母元君”。鬥姆神的像是三面四首,左右各有四個臂膀。但後來鬥姆閣在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說是嘉慶年間(1796-1820),被改建成了戲臺,閣前供奉鬥姆神,閣後演戲給城隍看。
陸寶庵後來改名七寶寺,因江水嚙岸,宋初再遷,移今七寶地。初以張澤舍宅為寺。地緣寺而趨旺,七寶遂成地名。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5年),請得宋真宗賜額。元代,趙孟髟有詩句“探奇來寶地,名剎冠叢林”,以詠鎮詠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橫瀝水灌四圍,建寺前中、東、西3座香花石橋,面正對鎮大街,「巍然為邑中名剎」。至清中葉,廣40餘畝,寺舍千餘間,有荷花池、竹林、梅園,五代檜,羅漢松,稱為郡東第一剎。鹹豐年間,終因兵燹而敗。 1947年,當地上紳以寺址,引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建分校,尚有遺存山門,蓮湧堂、荷花池,梓樹,明鐘,金字蓮花經。 2000年,政府決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寺襟匯帶瀝,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殿,講經堂,法堂,藏經樓,配七層寶塔,築西園、牡丹園,寺揉漢唐建築風格,配以現代工藝和材料,莊嚴肅穆,經恢復為海上名剎,最勝道場。
七寶古鎮,大都會裡的水鄉,獨處鬧市一隅,閑看夏暑冬寒。搖櫓聲中,敘說一段水鄉往事。遠處似有吳儂軟語傳來,抑揚聲聲,江南的老街總那麼深邃而悠長。漫步其中,恍若隔世。橋是水鄉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鄰里相聞,隔橋招呼,平和清淡。水鄉的美就是這樣的婉約恬靜,我面對蒲匯塘橋,迷離惝恍中發了一個夢,似乎許多年前,在橋下的小碼頭遇見了陸氏兄弟,虔誠地燒上一炷香,祈禱他們魂歸故裡,不再有鶴唳華亭的淒涼。我倚在流年的光影裡靜靜回望,那些平凡的日子,舒緩而淡然,恬靜而溫暖。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江南夢,江南的美,美在朦朧,美在靜幽,美在婉約,美在不加粉飾的淳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