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漫步上海老街。

漫步上海老街。

               地伴,於是,一趟三個人的老街行就敲定了。

  我們從肇嘉浜路地鐵站出發,沿高安路北行,和小妹約定9:30分在上海圖書館匯合。

   高安路1914年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屬於上海市六十四條永不拓寬的“一類保護道路”,街道兩側的建築風格和尺度都保持著舊有的原貌。

  街道兩側的老建築依如過往,那座昔日的勵家花園,現在是一個老幹部活動中心。據說裡邊有一座地中海風格的小洋樓,整個上海也只有兩座。

  街道的北端是淮海中路,兩條路相交的東南角是上海圖書館,那裡是我們匯合的地方。

   九點半,小妹如約而至,三人的老街行開始了。

   湖南路修築於1918年,名為朱邇典路,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時改名湖南路。

   湖南路8號是一座建於30年代的花園住宅,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曾於1962年到1979年在此居住。

   262號的黑漆大門緊閉,白墻上「湖南別墅」四個金色大字格外醒目。據說裡邊是一棟歐洲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1年。最初的主人是英商錦隆洋行的大股東,1934年春,汪偽反動政權的財政部長週佛海買下了這棟房子。解放後,陳毅和鄧小平曾在此小住。 1954年,賀子珍住進小院,一直到「文革」中患病住進華東醫院為止。

   也許因為歷史上是法國租界的緣故,周圍街區的行道樹遍植法國梧桐,湖南路上的法國梧桐粗大而挺拔,雖然已過立冬,但樹葉依然是綠多黃少,生機盎然。

   老街區的街道都不寬,清一色的單行道,一個紅燈阻斷了所有的機動車,馬路上頓時清凈下來。行人不多,你可以靜靜地打量,慢條斯理的拍照。

   這些老街區保護得非常好,雖然進不到院子裡,單就圍墻就分外惹眼,厚重的鐵門,各色的圍墻,上邊透露出各式的老建築,在綠色的掩映下格外漂亮。

   街道一側有一片綠地,綠樹蔥贅,花團錦簇,綠地上點綴著一座座雕塑,小路兩側的靠椅上,斜依著曬太陽的人們。

  湖南路連接著興國路和華山路,三條路圍成一個巨大的三角形,裡邊就是著名的興國賓館。據說院子裡有28棟風格迥異的各式別墅,多建於二、三十年代。

   沿著湖南路原路返回,前往武康路溜達。武康路113號建於1923年,歷史上曾是蘇聯的商務代表處,1955年始,成為著名作家巴金的寓所,巴金的《隨想錄》以及《團圓》、《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等散文、小說和譯本都在此完成。

  不得不佩服上海的老舊街區改造,淺色的墻壁上托舉著一棵粗大的樹木,述說著小區的歷史與保護。年輕人在厚重的建築前拍攝婚紗,書寫過往與未來。

   武康路依然是大樹夾裹,樹影婆娑,兩側的圍墻各式各樣,大院深處,紅頂的洋樓時隱時現。

   深宅大院一個連著一個,卻難以尋到商店的踪跡,少了幾分嘈雜,多了幾許幽靜。一輛自行車在落葉上輕輕劃過,那是老街上的一道靚麗風景。

   武康路右轉,就是安福路,此路修建於1915年,原名巨潑來斯路,1943年改名安福路。

   街角有一座咖啡店,就坐落在人行道旁,隔著高高的吧檯,看行人來來往往,藍天白雲下,那是大上海的一道風景。

   安福路不長,也就八百多公尺;路也不寬,大約十二公尺左右。但古老的建築一座連著一座。 191弄15號曾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的寓所,現在為避免遊客打擾,弄堂口寫著「弄內無實際故居可供參觀,遊客止步」的字樣。

   這條路上的咖啡廳和西餐店不少,不少老外坐在店外,邊喝咖啡,邊曬太陽。我們走進一家咖啡店,慢慢品嚐咖啡的滋味。

   安福路右轉進入烏魯木齊中路,此路1911年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建,名為麥琪路。 1943年改名為中迪化路。 1954年改名烏魯木齊中路。眼看到了午餐的時間,走進路旁一家飯店,先把午餐解決了再說。

在烏魯木齊中路、復興西路和淮海中路的夾角處有一座三角形的花園綠地,綠樹鮮花中,豎立著一座聶耳的塑像,名曰《起來》,是1992年10月28日上海各界人士紀念聶耳誕生80週年之際建立的。

上海交響樂團的劇場就位於復興中路,花團錦簇中豎立著一座現代建築,周圍被一座座雕塑包圍著。

馬路對過,是一個老舊建築群改造的休閑中心,院落裡樹影婆娑,蘆葦搖曳。鮮花叢中,滿是休閑的人群。

左轉進入汾陽路,在復興中路和汾陽路的交匯處,有座榮城酒家,據說那是榮毅仁的一處老宅。

汾陽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在1902年越界修築,上海音樂學院就位於那裡,透過大門,院內樹木蔥蘢,綠草茵茵。

汾陽路上的法國梧桐依然粗壯,樹蔭下,是上海音樂學院別致的樓群。

汾陽路的盡頭是淮海中路,該路修建於1900年,初名叫西江路,1950年5月為紀念淮海戰役勝利,而改名為“淮海中路”,淮海國際廣場就坐落在交界處。

沿著淮海中路,是上海音樂學院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新建築,比肩而立的老建築相得益彰,遠遠看去,它們顯得更加古樸漂亮。

路旁有一座建於1926年的德國文藝復興式的洋樓,曾經是比利時的領事館,典型的歐式風格,立在路旁,分外惹眼。

再往前走,綠地上被松竹包裹著的是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對過,依舊是一座座有年頭的老樓。

 路旁的樓下有歇腳的地方,坐下來,喘口氣再走。

復興中路右轉進入寶慶路,這條只有300多公尺長的小馬路,修築於1902年,當時名為寶建路。 1943年正式改名為「寶慶路」。

寶慶路舊時屬租界的地盤,不少大資本家都在這裡修築各式精美的洋房,至今,兩邊的老洋房依然多姿多彩。

寶慶路南行,過了桃江路就是衡山路,這裡已經來過多次了,匆匆走過一段,便轉入烏魯木齊南路。

烏魯木齊南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於1918年修築,名稱為巨福路。 1943年改名為南迪化路,1954年改名為烏魯木齊南路。

沿烏魯木齊南路往南走,夕陽斜照,天色已晚,肇嘉浜路近在咫尺。走進旁邊的咖啡店,小妹請我們喝咖啡,並點了主食,算是晚餐了。

從早上肇嘉浜路地鐵站開始,到傍晚回到肇嘉浜路地鐵站,我們步行了8.15公里。

這一趟,值了。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