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重訪青村。

重訪青村。

2011年1月我到過上海奉賢區青村鎮青村港老街,這片2004年被列為上海市歷史風貌保護區的老街,盡管有些凋敝殘破和雜亂,但市河兩側民居臨水而居、粉墻黛瓦、橋街相連的江南水鄉集鎮遺韻保存得較為完整。近聞經過近些年修繕整治,青溪老街成為滬上市民水鄉古鎮遊的新去處,便想看看記憶裡的青村老街舊貌換新顏後會是怎樣的景象,是修舊如舊還是古韻頓失? 2021年9月20日午後,我來到了闊別十年有餘的青村。

青村原名青溪,成陸於隋末唐初,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宋初有移民流落居住,漸成村莊,因溪水由東向西穿村而過,兩岸蘆葦茂密蔥綠,故名青溪。元末明初,青溪逐漸發展成濱海小鎮。明嘉靖年間,青溪成了商品集散之地。清雍正年間改稱為青村港鎮,“舟楫往來如織,百貨聚焉”,民國至今改稱青村。

在水運為主的年代,臨河而建的水鄉古集鎮曾經在江南星如棋布。及至進入以陸路交通為主的現代,許多水鄉集鎮因失去水陸交通便利致貿易經濟功能削弱,而逐漸凋蔽,有的甚至從集鎮淪為尋常村落。飽經滄桑、年久失修的遺存老街大都支離破碎,原住民陸續搬離,外來務工人員租賃集聚,老屋墻體斑駁、屋瓦殘破、門窗破損、庭院雜亂無章,原有水鄉集鎮特色和人文風貌磨滅殆殆盡。

所幸青村水鄉集鎮遺韻保存較為完整,老街傍河依水,小街盤曲,主要街巷皆與河流走向保持平行,次要的巷弄則多與河流相垂直,河街之間兼有單側有街、雙側有街和夾水而居三種類型,保留了傳統江南水鄉老街與河流的格局及風貌。正因為如此,青村老街也有保護開發的價值。

由南奉公路沿一條名為「滿洲弄」的巷弄南行不遠就到東西向的青村東街。看得出青村老街的不少房屋進行了改造修繕,有的甚至按照原式樣、原材質、原工藝就地重建,一改往昔斑駁破敗模樣,有些粉墻上還題寫了唐代張志和《漁歌子》這樣古詩詞點景。

青村的老建築都是傳統中式木質結構江南水鄉民居建築,沿河築屋,粉墻黛瓦,橋街相連,木樑柱、石基礎,山墻多為觀音兜式,相比徽派的馬頭墻更顯柔美流暢。

東行百餘米來到中和橋。

中和橋,南北橫跨青村港市河,單跨四拼石板平樑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橋長17米,中跨長6.28米,橋寬2.07米,橋高3.85米,石樑上橋名清晰,兩側石柱上可見楹聯。十年前我到青村時,此橋橋堍旁還有礙眼的雜屋,而今拆除修整後,中和橋景觀敞亮了不少。

過中和橋,來到青村南街,沿新修的長廊西行,漫看和對岸青村東街枕河而居、粉墻黛瓦、橋街相連的景緻。臨河房屋的立面、吊腳樓、河埠經過修繕和恢復,修舊如舊,總體上去較為爽心悅目。

行至三祝橋,南北橫跨於青村市河上的三祝橋,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六百多年曆史,為石柱立墩石板平樑橋,長24米,寬3米,高3.3米。三祝橋西側平梁鐫刻「起鳳橋」名,這是因為原先的石梁斷裂,用白沙廟「起鳳橋」條石替換而來,由此看來三祝橋由帶有了起鳳橋的基因。

     天忽然下起了小雨,雨中青村港兩岸景色另有一份靜謐而靈動的美。

        徜徉三祝橋一帶,青村老街傍河依水,小街盤曲的景象盡在眼前。

青村河街個別河段呈現雙側有街或夾水而居,但以單側有街為主要形態,市河北岸有街即青村老街,河南岸則基本未成街,卻有數株香樟古樹臨河而植,亭亭如蓋,鬱鬱蔥蔥,為青村河街增添了韻味。

沿青村南街繼續西行,前方出現一座我十年前未見過的廣濟橋。

看介紹,廣濟橋位於三祝橋南,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橋下河道已填沒而遷建到現址。

站在廣濟橋上東望三祝橋一帶,風景無限。

站在橋上西望,可以看到青村標志性景點:南虹橋。

南虹橋位於青村老街中部,單孔石拱橋,南北向跨市河,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清雍正年間重修。南虹橋橋長19.5米,寬2.7米,孔徑6.4米,橋身石柱上楹聯和橋拱上橋名字跡已模糊不清。

南虹橋與橋堍東南側的永壽橋成直角,形成了青村雙橋景觀。

永壽橋東西跨臥龍庵港,石柱立墩三跨雙拼石板橋,建於清代,橋長15.80米,寬1.46米,高2.80公尺。

過南虹橋,沿青村中街西行,這裡有些民宅還在整修。眼前的海秀石牌坊殘件為我十年前從未見過。此石牌坊又稱“張張牌坊”,建於明嘉靖年間(1530年左右),現尚存東側二橫二柱,高3米,寬2.8米,玲瓏多姿的浮雕仍然可見。牌坊倖存在民宅院落內,前兩年民宅拆建翻修時發現,經經部門鑒定後停工保留。

張弼,字汝弼,號東海,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為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有「吳中草聖」之稱,史稱「吳下鄉賢第一人」。張弼二子張宏宜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三子張宏至,則是明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張弼父子一門三進士據說皆「有治績」。相傳,明嘉靖皇帝為表彰張氏父子下旨建造一座牌坊,因青村地近東海之隅,張弼晚年號“東海”,故牌坊名為“海秀”坊,寓意“東海之秀”。

沿青村西街西行,近街盡處是異地遷建的繼芳橋。此橋原位於奉賢光明鎮東街,明萬歷六年(西元1578年),明萬歷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重修。因民間有換糖人一諾千金建造該橋的傳說,故又俗稱「糖橋」。 1978年開鑿金匯港時,繼芳橋被泥土填沒,2005年挖掘移建於青村鎮西市市河上。

繼芳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面平坦,石護欄柱、橋面石刻花紋及橋名清晰,橋長40米,寬2.5米,高8米,中孔徑8米,居奉賢區石拱橋之冠。

徘徊在南虹橋與中和橋之間的市河兩岸,不知不覺間,雨霽轉晴,夕陽映照在波光粼粼的青村市河上。

十年後重訪青溪,初逢驟雨,後見夕陽,經過修繕整理的青村街景和市河兩岸舊貌換新顏,盡管斑駁的墻面因被粉刷一新而少了一份原先的歷史滄桑,但水鄉集鎮韻味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得到了較好的賡續。青溪兩岸景物晴雨兩宜,令人欣慰。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