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抓魚是誰? dejavu,法語,意思是“似曾相識”,寓意人對舊事舊物的情感牽絆,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當然,發音也和多抓魚相似。二手電商品牌,以圖書為主,少量的電子和服裝業務。
影響力大嘛?公眾號閱讀量平均10萬+,每天回收2萬本舊書,17年開始經營,曾刷屏朋友圈,被36氪等知名媒體報道過,已公佈的投資額超1億,上海新店週末排隊時間大約1小時
創始人是誰?魏穎,CEO,前知乎市場總監、前閑魚市場總監,陳拓,CTO,是前知乎商業產品負責人、前豆瓣社區開發負責人。
跟魔都有啥關系?他們在安福路開了魔都的第一家線下店,人氣爆棚,也是除北京之外的國內第二家店。
週末的安福路本已是人流密集地,尤其是和武康路三岔口區域,開了十幾年的馬里昂巴轉角咖啡館,主打麵包的Sunflour,網紅護膚品店HARMAY,野獸派,再加上多抓魚,吃喝逛拍買一條龍就算是湊齊了,店鋪12月26日正式開門,隨後就大排長龍,過往的路人都好奇地張望,想一探究竟,奈何被排隊的架勢給勸退了,只能等熱度消退再來體驗。
十一昨晚剛剛打卡完畢,帶大家一睹為快。
多抓魚的slogan是“真正的好書值得被閱讀2次”,圍繞著這句話,他們做了含括鑑定正版--檢驗品相--打磨翻新--重新裝訂--清潔表面--放入臭氧消毒室消毒---再次上架 ,等待被客戶購買 7個步驟的流程,這當中涵蓋的問題包括 書的回收定價標準、如何區分書的正版問題、如何讓舊書煥發新的生命力、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用戶把回收的書購買掉,清掉庫存等等。
了解了多抓魚的經營邏輯,會更容易明白這家書店的特色之處,一方面回收舊書,讓很多書最終避免了只能走向廢品回收站的尷尬,讓諸多喜愛買書看的人減少了在家裡堆積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書籍的循環利用,低碳環保,在生產過剩的年代,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浪費。
當然,他們有自己回收書的要求,例如偽科學,倡導反智的價值觀,偽書,信息已經完全過時的書都是不回收的,同時還會依據這本書的庫存情況、市場需求度等,進入不收的範圍。
之前有用戶開玩笑:檢驗你買的書質量高低可以以多抓魚是否回收為準。
書店的一樓通道處放置著品牌ip玩具售賣機,米黃色的通道簡約大氣,放置著多抓魚回收書籍的流程視頻,另一邊則整齊的貼著用戶為多抓魚創造的450個動漫形象方片,非常有趣。
樓梯處則有兩面墻張貼了上海的街頭人物攝影,以夾板的形式呈現,大概想展現的是書店對於上海各個年齡層的觀察,結合更多用戶的需求,與書店日後的多樣性內容埋下了伏筆,畢竟是線下店,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來就意味著有機會賣出更多的書。
拾級而上,來到二樓圖書區域,門口處是2020多抓魚的書籍排行榜,其美名曰鮮魚榜。
魚是多抓魚的內部叫法,用戶可以透過賣書和買書獲得,每年清空1次,相當於積分,一方面可以用來預定多抓魚暫時無貨的稀缺書,另外也可以換購原創的棉布袋等原創商品。在其小程式中,有更多的書單分類,不同於傳統的書籍分類方法,按照某個類別單一分類,更偏向於如網易云模式的用戶自創優質歌單,通過用戶點贊等方式參與,獲得推薦,走入到大眾視野,同時多抓魚的演算法也使得小程式實現了千人千面的書籍推薦。
書店的購物袋讓你感覺和如今快消店的特徵相似--自由性強,產品好買,可能一不小心就要買個5-10本,暗示這裡是淘書聖地。
書店整體的風格接近ins簡潔風,綠色的書架+木質書箱,讓你有一種在逛菜市場的感覺。但這樣的方式方便書籍做多種形式的陳列,視覺很重要的採用平躺的形式,一個籃子放1-2本即可,看書名就可以大致了解內容的採用常見的緊密排列的形式。
考慮到線下用戶逛店還是有一定的目標性,需要導向成交,因此店內按照書的功能做了單獨陳列,平時最受歡迎的文學,心理,歷史,哲學等放在了靠裡的書本區。
外部則是繪本,進口書,建築,攝影,設計,漫畫,美食製作等偏向於特定人群的書,這也符合店內的用戶特性,來逛店鋪的要么是周圍居民,帶著孩子,要嘛是經過調研的職業白領群體,或是審美突出的時尚潮人,這樣在店鋪前端用實用的書加快用戶流動性,不阻擋新用戶進入,把需要駐足看書的群體集中在內部,靠近收銀臺,保持店內的人氣,也可以促進成交。
盡管是寒冷的晚上,書店仍然有不少的到訪者,既說明了魔都用戶對於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和熱情都較高,也反映了品牌的超高人氣。
三樓是服裝區域,二手書作為標品如果大家接受度還算是比較高的話,服裝則更考驗主理人對用戶的理解,對時尚和經典的把握,以及對於服裝庫存的管理。
衣服的吊牌上除了標註品牌和價格,還有衣服狀況的說明,基本上都是孤品,完全是淘貨的邏輯,配合著綠色復古的窗戶和米黃色墻面,整個給人的感覺都十分舒適,雖然男女裝都有,但女生畢竟是服裝購買的主力,所以女裝的比例更大。
店內如今核心收三種類型的服裝,西裝,皮夾克和羊毛大衣,也更加符合這個季節的人群需求,把舊衣服騰出來,置換資金去購買新的,這三種也是較為經典的百搭款式,在二手服裝裡容易獲得更多人的喜歡。
創始人早期曾發過一條動態,寄託了對這個品牌的期望
「我希望有一家循環商店,可以把那些曾經對我很重要的物品通通收下,然後轉交給需要它們的人。也許再也不會相遇,但我希望你日後仍有好前程…若人生的一切附屬品只能裝滿一個登機箱,那我將有勇氣去往任何的未來。 p>
將曾經珍重的,但不再需要的東西轉交給這世界上另外一個人,讓他替你繼續愛下去。
這就是循環商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