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的沒有的住過不少飯店:四季飯店,和平飯店,國際飯店,錦江飯店等等。有的以奢華著稱,有的因為地理位置好而聞名,也有的因為沉澱的歷史豐厚。可是有一家酒店卻是讓我難以忘懷。它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有厚重的歷史及故事,而且它的性價比非常高。關鍵它現在被關了,那些美好只在記憶裡。它就是浦江酒店,但是我更喜歡它原來的名字禮查酒店。
禮查飯店成立於1846年,當時上海開口只有三年時間。英國商人阿斯脫豪夫‧禮查(Richard)在英租界與上海縣城之間、今金陵東路外灘附近,興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館,名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禮查飯店)。這是上海最早的現代化旅館。
1907年(清·光緒33年),擴建為具有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巴洛克式築物, 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西商飯店,也是中國及遠東最著名的飯店之一。想想吧,這棟樓居然距今150多年。
打量這棟建築:5層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圈,3-4層之間貫以愛奧尼克式立柱。 5層以上用凸線挑出橫向的層次分割層,把整個建築分成三種情調和風格不同的層次,設計師巧妙地將它們融入一體。
走進大廳,裝潢非常有歷史感。你可以看到整個裝潢是比較古典的。據說是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風格。
就是這樣一家酒店,在19世紀後期,禮成了中國最早接受現代事物的場所:1867年,該店在上海最早使用煤氣;1882年7月,在此安裝中國首批的電燈,曾引來好奇參觀的人潮;1883年,這裡成為全上海最早使用自來水的地方。更神奇的是1901年,禮查飯店給上海的主要客戶發邀請函,他們將主辦一場交誼舞會,在此之前,西方的交誼舞會已經傳入我國,但它主要是洋人的娛樂活動。而禮查飯店舉辦的舞會,是我國第一場交誼舞會,它促進人們了解交誼舞文化。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上海署理道臺蔡鈞為慶祝慈禧六十歲大壽,特意在該地舉辦過舞會。
穿過長長的走廊,我們進入房間。感覺房間好大,衛浴設施也不錯。
想想很多年前,旅客憑欄既可遠眺黃浦江上的越洋巨*和點點帆影,也可近觀蘇州河中如梭來往的船隻。在夏日的傍晚,沐浴在落日的餘輝之中,感受著拂面而來的夾帶陣陣涼意的江風,那是怎樣一種獨特的享受。
在黃浦路與北蘇州路及東大名路的轉角處均呈半圓形,有門,樓頂上有一座塔樓,只是亭式的穹頂已毀。
從這裡進來是這樣的一個調高的穹頂。
進去不是大堂,而是一家西餐廳。看看時間差不多,我們陪爸爸媽媽在這裡吃了下午茶。
吃完下午茶,關於這個神奇酒店的旅行才剛剛開始,想想有多少歷史名人下榻在這裡,他們又留下怎樣動人的故事妝點了這座酒店。
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禮查飯店是世界各地的名人來到上海的鍾愛的下榻地,他們的名單包括:英國愛丁堡公爵、美國南北戰爭中著名的五星上將、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將軍(Ulysses S. Grant,1879年入住禮查酒店410房間)、英國哲學家伯蘭特·羅素(1920年)、科學家愛因斯坦(1922年)、喜劇大師卓別林(1931年、1936年)、《西行漫記》的作者愛德加‧斯諾夫婦(1931年)等。最戲劇性的是在1922年,愛因斯坦來上海住在這個旅館的304房間,突然接到服務員送來的海外電報,告知他獲得諾貝爾年度獎。我想對愛因斯坦來說這個飯店一定是難忘的吧。
飯店有專門開闢的歷史長廊,記載了這些精彩的瞬間。
我最喜歡的是保留哥德復興式建築原貌的飯店中廳
看到上面圖片墻上的搖把了嗎?以前頂是可以依靠下面的人力搖動打開的。這樣的設計理念到今天依然是先進的。
墻上是居住的名人的照片
瀏覽完飯店的犄角旮旯,我們就到外面晃蕩。
想想吧!就在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橋旁邊,當然最好的風景就是上海的名片-外灘。
出門就上外白渡橋,這個橋歷史也是非常悠久了。 1856年蘇州河上建造起了一座巨大的木橋,稱之為“韋爾斯橋”,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外白渡橋”(1907年)的雛形。今天已成為上海三、四十年代影視劇的必有標志。更是上海年輕人婚紗照的必選點。
沿著黃浦江浦東的高樓大廈和浦西的百年老建築。感慨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變。
離開外灘一點點距離,還有一個值得駐足的地方-外灘源。
「外灘源」位於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交匯處,東起黃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蘇州河、南面滇池路,佔地16.4公頃。具體地點就在傳統外灘往西一條路。區域內保留一批建於1920年至1936年間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築,為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核心區域,現存有15塚優秀歷史建築和一批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風格多樣的歷史建築:原英國領事館,教會公寓,光陸大樓、廣學大樓、蘭心大樓、協進大樓、哈密大樓、女青年會大樓、圓明園公寓、安培洋行大樓、益豐洋行大樓等歷史建築。這些建築
保留歐洲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折中主義、裝飾藝術派、現代主義等建築風格。這些經歷了歲月風霜的老房子,看似洗盡鉛華,卻是今天仍可觸摸的文化遺產。
新天安堂,又稱聯合禮拜堂,位於南蘇州路107號,1886建成。設計者英國建築師道達爾,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禮拜堂總平面呈雙十字結構,中間有高達33公尺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製高點。呈現出帶有鄉村風情的哥德復興式教堂的形象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羅素在這個教堂做過公開講演,而他住宿的旅館就是禮查大飯店。
這棟樓叫做圓明園公寓,它位於圓明園路115號,建於1904年前後,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愛爾德洋行設計。清水磚墻、磚雕,整個建築表現出典型的英國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
這棟是安培洋行,它建於1907年,建築由通和洋行設計,4層磚木結構,立面局部採用變形的古典裝飾符號,坡屋頂,紅平瓦,南北兩端置硬山墻,東立面基礎以花崗石砌築,底層立面清水紅磚墻,磚工精細。入口開間強調豎向構圖,飾有半圓形挑出窗。
這些古老的建築有故事,有內涵,也有顏值擔當。無論白天或夜晚,都風姿綽約。
隔天早餐在大名鼎鼎的孔雀廳,那金碧輝煌的穹頂非常吸人眼球。
整個大廳調高差不多有十米,12根保存完好的大理石羅馬壁柱,支撐起孔雀廳內弧形內彎頂的半透明彩色玻璃天棚,日光可透過一隻開屏孔雀尾巴的圖案投射進來,令大廳內充滿戲劇般的光影。
在這個西式空間,流傳於歐洲公共舞廳的舞蹈-英國的快步舞、布魯斯舞,美國的狐步舞、波斯頓華爾茲舞,一曲曲被生動演繹。為此,孔雀廳號稱遠東第一號交會舞廳。據說這裡只宴請活躍於政商各界的洋人,連在裡頭端茶奉水的侍應都是從白俄流亡至此的貴族豪紳,可謂架子搭足。
扇形景觀包房,視覺上,給人恢弘大氣、傳奇不凡的感覺。
更難想的是改革開放後,上海的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就設在這裡。 1990年的12月19日,隨著黃浦江邊的開鑼聲,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上海浦江酒店舉行開業典禮,告別40多年的證券交易機構重回上海灘。初生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只有8家上市公司,25家會員,3萬名投資者,12.34億元市值。
吃完早餐,我們再次遊覽飯店,看那些充滿故事的細節,看它的前世今生。
2019年這百年飯店居然停業了,據說要改成證券交易博物館。在心裡我非常的不捨,不滿。因為那樣留存下來的只是外面建築的空殼,沒有了新的客人,百年的禮查飯店就不再有靈魂,它的歷史就是冷冰冰的數字和照片。
我不僅想起它在歷史走廊上的一句話:從東方的華爾道夫到新中國第一家掛牌上市的證券交易所:她接待各國政要,文化名流,也容納自由的靈魂,疲憊的旅人,她兩落兩起,歷經世事,坐看風雲,看黃昏老去,看朝陽新生。
流水年華的無情消逝,反而為浦江飯店積淀起厚實的歷史文化氛圍,使她氤氳在雲山霧罩般的人文氣息中間,令中外遊客留戀徘徊,一詠三嘆。入住這棟樓,你會感覺舊時光如音符般流淌在這棟大樓,一曲終了,餘音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