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沒有再下雨,但是空氣潮濕,不見陽光,整個魔都灰濛濛的。離家37公里以外,靠近浦東機場的地方,有一個咖啡館,半年前它已經在我收錄的名單裡,但是久久沒去打卡,因為坐地鐵前往,單程需要2個小時,往返就是4個小時,如果不是在浦東居住或工作,常人真的很難有勇氣為一個個體商業耗費如此精力和時間,但是因為前陣子體驗過它在靜安的分店,被這種靠著資本和氣魄經營的咖啡店給震撼到了,印象深刻,這是獨屬於魔都這座資本型文藝城市的奇幻景象,它的興起受人關注,雖還不在主流話題和媒體視野中,但絕對值得你了解。
從創新中路下車,搭乘1028路公交車,下車後步行300公尺左右到達這座由清末儒商陶長青舊居改造的咖啡店門口,做完體溫監測和實名登記之後即可進入。
雖無崇山峻嶺,卻有茂林修竹,帳篷房點映其中,若不是因為地上的土壤泥濘,必然會吸引無數人近距離觀看。
大門左側為長約50公尺的方形水池,裡面鋪滿了鵝卵石,和右側的店鋪平行。
竹子左側的灌木叢中樹立了2座門臉,彷若大戶人家的後門,古舊斑駁,帶著濃重的歷史感。
門口的兩柱大樹枝乾繁茂,想必在春天來臨後會展現出旺盛的生機。
步入大門,中式園林風的庭院令人精神一振,四面皆為青瓦屋簷,一米寬的青石板鋪就的道路連接了中庭,兩邊池水中央鋪設了假山,池水清可見底。
五彩繽紛、個頭碩大的錦鯉緩緩遊動嬉戲,讓你不由的生出好心情。
中庭為展館,時常舉辦特色演出與活動,雖然光線較暗,但在中式的橫樑上仍然清晰可見馬上封侯的吉祥寓意雕刻畫,讓人不得不為古宅歷經歲月積攢的豐厚底蘊而感慨。
中庭後方又是三座中式建築,不同於前庭的水波蕩漾,選擇了用砂石和玻璃森林造景,形成荒漠花園的景象,也與店名契合,方寸尺數之間,有悠然自在的美麗景色,即使偏居一隅,仍獨自盛開,驕傲綻放,若有機會被世人撞見,定會為其驚訝與讚嘆。
其餘三所建築分別為餐飲點單臺,中式宴會餐廳和由書院改造的座位區,同時置放著大量的紅酒,若在此與友人知己痛飲,頗有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的快感。
記錄著百年歲月的房門一扇扇打開,一瞬間彷彿能看到曾居於此的主人從房間走出來,對你微微一笑。
從玻璃房中拍攝這張照片時,不禁想到此刻若有大雪降臨,青瓦表面覆蓋了厚厚的白雪,翠綠的松枝也被壓彎了腰,天地寂靜無聲,那場面該是何等美妙。
從側門走出,在咖啡館旁邊是約1000平方的綠地,若是天氣晴朗,可在此處看書或踢球。
綠地後方,穿過高大的杉木林道,就能看到一條僅可容納單船的運河,遊船彼時正從此處經過。
綠地中間的不規則大坑彷彿學生時代的跳遠沙坑,實際上這裡卻是一個小型高爾夫球場。
隔著綠地看咖啡館,能享受寬闊視野的自在,處於冬季,戶外區暫時無人使用,遮陽棚和暖爐只能互相作伴,如果加上店內的座位,整個咖啡館至少可以同時容納上百人用餐。
拉近鏡頭,屋簷上方也有獨特的景色,若是晴天,鳥兒落於此,會給這古樸的老宅帶來新的活力。
在圓形庭門之後,藏著20公尺長的條狀方屋,也是店內最大的室內座位區。
透過透明的玻璃部門,可以看到落座的客人,但隔音不錯。時至傍晚,屋內燈光亮起,別有溫馨之感。
對了,至少在我去的那天下午,店裡幾乎所有的室內位置都坐滿了人,而且幾乎多數是帶有孩子的父母。
這也是回答那個開頭的提問,在其他城市我不太確定,但在上海這個城市裡,如果你把自己做得足夠好,你一定會得到屬於你的消費者群體認可,很多人可以為了一個民宿或某個商業體跑到距離上海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又為什麼不會光臨一家還在上海之內的咖啡館呢?
如果讀過思考快與慢,我們不難理解一件事,大腦為了偷懶,我們多數會用泛例經驗認知替代需要花精力或者違背常識的認知,可商業世界裡,所謂顛覆,就是透過細密觀察後的創造。
對於整個上海來說,也許有很多好的咖啡館可供大眾選擇,可對於這個區域的人們來說,他們也需要1家獨特的好館子,但還沒有人做到,於是就創造了它來填補需求。
讓客戶來過之後還想再多來一次,所謂好的商業體驗,價值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