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緩解,且本地人游本地還是比較保險的,楓涇古鎮是隸屬於上海市金山區,歷史上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距今有近700年曆史。初夏剛至氣溫還不算最高,到古鎮逛逛吃,悠閑輕松不累人走起。
一大早地鐵1號線坐到錦江樂園下(北2出口),左轉彎就是個公車樞紐站(邊上有肯德基),換乘楓梅線坐到楓羍牌樓站下車,錦江樂園這邊頭班車6點開始,早晚高峰大概20分鐘一班吧,其它時間30~40分鐘一班。
大概1小時後,早上8點多已經達到楓涇牌樓,趕早過牌樓往前走,到楓麗路打卡美食第一站「丁氏燒麥」。 12元一籠的筍丁燒賣價格很親民,還配有紫菜蛋花湯,燒麥的皮不像我們平時吃的那麼厚是特製的比較薄,所以吃口不硬這點不錯,筍丁只有一點點吃上去是罐頭筍的口感,沒有預期那麼鮮美,原本想打包帶些回家的,還是作罷了。
早飯解決開始悠閑踱步楓瀾古鎮,不是周末而且旅遊團還沒有開始運營,所以清早的古鎮更加清靜,婆婆們坐在廊橋下嘎訕胡(聊天)。古鎮無需買票進入,如果要參觀一些金山農民畫等其他景點需要購票。
無人沒有人,且照片隨意拍,鏡頭前沒有眾多遊客阻擋,隨便凹造型O(∩_∩)O哈哈~
楓涇自立市以來就南北分治,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疆域,最早可追溯到吳越之界,由於浙江歷來為越國故地,江蘇為吳國故地,所以界河也被稱為“吳越界河」。
致和橋建於元代致和年(公元1328年)而得名致和橋,因橋堍西曾有玉虛觀(聖堂),所以俗稱聖堂橋。橋為單孔石拱橋,其採用武康石等砌築而成,東西走向,跨楓涇市河。全長20米,寬2.9米,凈跨7米。橋面兩側各有15塊石作護欄板,兩端各有16級階石。江南的每個水鄉古鎮都會有歷史悠久富有代表性的古石橋,致和橋就是楓涇古鎮代表性古石橋,是楓涇現存最古老的橋梁,也是楓涇歷史發展的見證。
致和橋
致和橋
致和橋
楓樹鎮內河道縱橫,橋樑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之稱。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三橋相連,互為景觀,組成楓涇一道極具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清風橋
這裡也是遊客比較集中的地方,沿河的長廊下都是個小飯店,菜價都一樣,菜品也大致相同。
站在北豐橋上,對面就是竹行橋。
北豐橋
竹行橋
在三橋附近有個管老臭豆腐,以前在西塘吃過還是不錯的,不過這次倒是覺得蘿卜絲油墩子更勝一籌。
河的這邊有兩個飯店有點大,並遇到這種不是大客流的日子,食客稀少,不過疫情尚未結束,不紮堆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時臨近中午也就順便歇息一下吃個飯,扎肉10元/個,估計燒的時間蠻久了肉都柴了,白斬雞還不算老但是鮮度一般還可以吃吃,雞頭米燒老菱倒還不錯,老菱還可以飽腹。
這家客棧不錯很有情調,在門口拍照假裝入住,呵呵~~
來之前電視上已經宣傳過了,楓涇熏拉絲是一道美食,但是為了保護蟾蜍野生動物,所以現在都改成熏牛蛙了,看著肥大的牛蛙也蠻有食慾的,按照牛蛙的大小賣,最大個的8元/只,買了原味和椒鹽味的,椒鹽味是外面裹著調味料熏制的,大家可以買個品嘗一下解解嘴饞。
小鎮不大,景色主要就是沿河這塊區域,回家之前回到致和橋邊上的程大媽粽子店鋪,這家呼聲最高,再過一個月就到端午節了,買了幾個品種帶回家先吃為快。
回程是在古鎮下車的車站上車,以及有好幾台車都到楓澇汽車站,然後從楓澇汽車站坐楓梅線回上海市區,古鎮馬路對面返程是沒有楓梅線的,在汽車站看到很多遊客手上都拎著大包粽子,相反楓涇另一道美食丁蹄倒不是最熱門。
回家隔天早上就煮熱了五花肉粽子,這款粽子鹹味剛好,糯米也很軟糯,並且是一整塊五花肉放進去的,從上至下都是肉,吃的時候口口有肉真是爽呀,大家一定記得買這款五花肉粽而不是招牌大肉粽,兩者價格差別不大,另外網上和電話預定也可以買到,饞了可以不愁吃不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