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許多城市都在打造新景點,凡有居民生活其中的便有靈性,田子坊也如此。田子坊的成功是商業旅遊景區裡有居民,大量的老上海人生活在老建築裡,遊客走在裡面既能看到上海人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又有藝術街景和商業氛圍,柴米油鹽中摻雜了詩和遠方。
田子坊佔地7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米,街區約形成於1920年,處於原法租界和華人居住區,也是商業居住區和工業區的過渡地帶,因此保存了上海歷史文化類型最豐富的建築形態。
田子坊還有居民,但大是老人,入口處兩個奶奶上海方言在聊天。向陽的十字路口,一個奶奶坐在藤椅裡曬太陽,旁邊有居民在做垃圾分類、分揀工作。走過幾條小弄堂,看見老爺爺在掃地,老奶奶在洗拖把。
老上海的弄堂空間曾經是老上海人生活場所空間,它是流動的、多元的。舊上海時期的上海法新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屬於上隻角,而華界以及其他城鄉結合下屬於下隻角。田子坊改造後,豐厚的租金帶來老居民區生活方式的改變,“上隻角,下隻角”隨時代在變化,“我家就在田子坊”,成為上海人的驕傲。
10:20分坐進一家小店畫漫畫,幾個平米的小屋子,畫家戴了口罩給我們畫漫畫,每張收20元。畫師趙師傅河北人,租這個屋子時房東沒提租金,而是合作,利潤四、六分成,房東凈拿4成,上海人精明啊。 上海在宋代設立行政鎮,元朝有了上海縣,1912年設滬海道,1927年建上海特別市。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狹義的上海人指出生在上海的人,他們的父輩或祖父輩已從外地遷來上海居住,這部分人以蘇南人、蘇北人、浙北人、廣東人居多,真正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原住民)只有郊縣農民。
路極小,常會撞到外國人,疫情之下,應該是久居上海的老外了,穿著也中式化了。 (690字) 2021年12月19日11點20發微信,112點贊,4點評:
王:「柴米油鹽摻雜了詩和遠方」。
顧:哦真會寫,田子坊寫了四組出口成章啊!畫面很豐富,充分體現老上海小巷弄的歷史與現代的結合。不錯。
羅:老上海呢。
週:田子坊地比較陌生,張小泉剪刀店門前對聯「良鋼精作用百年一一匠心獨鑄張小泉」不知何人所撰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