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上海人民廣場
要說到上海的市中心,那絕對是人民廣場,它是上海市政治、經濟、文化、旅遊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上海最為重要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廣場成形於上海開口以後,原來是上海跑馬廳,是當時上流社會舉行賽馬的地方。
一八、六一年,當時的跑馬總會董事、英國人霍格勾結英國駐滬領事向上海道臺提出,要求劃出一圈土地作為跑馬的跑道。當時清朝地方官吏默許,霍格就策馬揚鞭,兜了一個大圈了,低價強徵馬道圈內的農田四百餘畝,建成號稱「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被當作日本侵略軍的兵營,解放戰爭時期又成為美國軍隊的俱樂部。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收回跑馬廳,逐步改建成人民公園、人民廣場、人民大道等。跑馬廳大樓改成了圖書館,看台改建成體育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廣場徹底改造,形成了今天的規模。現在廣場的主體建築有七、八個,北側中軸線上是上海海市人民政府,西北側是上海大劇院,東北是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東北側是地鐵人民廣場車站。中軸線南側是上海博物館,人民大道南側是三個大型的地下建築,東南是帶式地下商城,往南是亞洲最大城市型地下變電站,西南是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車庫。 。中間的大道是人民大道,兩側各有十七公尺寬的綠帶,綠化總面積達八萬平方公尺。在黃浦區這個上海的城中心佈置這麼大片的綠地,難怪人們稱其為「城市綠肺」了。
為了統一上海的平面坐標系統,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地政局對全市進行測量,以國際酒店樓頂中心旗桿為原點,確定了上海城市平面的坐標體系。國際飯店就在人民廣場北側的南京西路,以上海人民廣場為起點的三條國家級幹線公路,都以人民廣場作為「0」公里的起點處,這裡也是204國道的終點。
除了人文建築,廣場最吸引人的還是綠化,以中心廣場噴泉為圓心逐漸向外展開。噴泉為圓形,面積320平方米,三層九級下沉式,是國內首創的大型音樂早期噴泉。這裡的廣場命名為浦江之光廣場,外方內圓。四周是四座紫銅花壇,用花崗石製成了四十四隻石鼓燈。
噴泉的中央是上海的版圖,圖上清晰地勾勒出內環線、地鐵線和上海區縣的位置,可以看到黃浦江彎彎曲曲地流入東海,把上海分成了浦東和浦西兩塊經濟區。
四個入口臺階上,有六組浮雕,分別是「申」、「滬」古篆體,「紡織始祖黃道婆」、「科技先輩徐光啟」、「友誼」、「和平」。
“申”是北一浮雕,畫面主體是古篆字“申”,下面是波浪,象徵黃浦江和春申江,上部是從海面升起的太陽,一隻和平鴿和八朵蓮花也是有寓意的,日出東方,前程輝煌。北二浮雕「滬」的主體是古篆體「滬」字,下部是波浪和水紋,兩條海魚和一艘蒙汗藥船,太陽升起,四周海鷗飛翔。申和滬都是上海的簡稱,北一和北二浮雕都繪出了上海的特色。
南一浮雕「科技先鋒」表現的是明朝上海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畫面是一本打開的書,象徵徐光啟在文化方面對中國所做的貢獻。地動儀、雕龍、月亮等元素反映的是徐光啟在天文地理歷學等方面的優異成就。南二浮雕「紡織始組」以一架古代紡機構成畫面主體,一匹紡好展開的花布,幾匹待紡的紗綻。
東面浮雕「友誼」是中外友人大手緊緊相握的畫面,西面浮雕「和平」以一群和平鴿在自由飛翔為主體,上中下各有三隻齒輪,代表上海是工業城市。白玉蘭是市花,波紋估計是代表了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都是上海比較有名的地方特徵。
中心廣場東西兩側有兩座小廣場,東面是旭日廣場,西面是明月廣場。綠化帶種了大量的香樟和雪松,還有一些其他的常綠灌木,所以即使冬天,都不覺得凋敗。如果是春天的話,就能看到廣場上的花樹了。
整個廣場現代味道十足,各色的建築風格很統一,就連公共廁所也顯得十分高大上,沒走到近前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一座文化藝術類的公共建築呢。
走到博物館門口的時候,看到排隊的人很多,這次我們的目的地其實也是上博,原以為等一會兒遊客會少一些,誰知道在廣場轉了一圈,人似乎還是那麼多,於是老老實實地排隊去了。
晚上去食尚天地吃了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