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工藝館,少數民族的萬種風情。

工藝館,少數民族的萬種風情。

★旅遊地點:上海博物館之少數民族工藝館

走進展廳,空中掛著苗族彩繪木雕龍頭,來自貴州臺江地區,是龍舟賽事中所使用到的龍首。這件龍頭,體現了苗族心中的「龍」的形象。

不知道是真牛角還是工藝品,上面垂著紅綢,看著十分喜慶。後面的玻璃櫃裡,則是各族服飾的展示。

蒙古族是古老的傳統遊牧民族,起源於今日的額爾古納河一帶,逐水草而生。他們的服飾由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組成,佩掛首飾是蒙古族的習慣,同時也非常講究,一套頭面往往價值幾群品種優質的馬或幾百頭駱駝。不同的地域和支系,頭面的風格差異也很大。

鑲銀飾嵌珊瑚珠頭面,整整的一套,看著就價值不斐的樣子。這套屬於鄂爾多斯婦女的頭飾,兩側有大發棒,鏈墜穿著瑪瑙、翡翠等寶石珠,鑲嵌了紅珊瑚珠和綠松石,十分珍貴。還好蒙古族的婦女能騎善射,不似中原小姐的柔弱,還能戴得了這麼沉重的頭面。

銅象棋是清朝的遺存,蒙古族民間盛行這種遊戲,棋盤是8*8的規模,共有32枚棋子,造型很別致。人家的棋可不像我們只是在扁圓的棋子上寫個字就完事,而是非常細緻地雕刻了很應景的形象,車就是一輛戰車的形狀,馬就是站著的馬匹……要不,怎麼說蒙古人實在呢!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湖北等省份,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稱為「黔首」。他們有一種傳統舞蹈很出名,那就是蘆笙舞,源於古代播種前訴求豐收、收獲後感謝神靈賜予以及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現在侗族還有一年一度的蘆笙節,十分熱鬧。跳舞時要著蘆笙服,男子服飾上衣沒無領,繡滿了漩渦狀的圖案,下裝則用白色羽毛作裝飾,整體顏色黃藍相映,看著不算繁復,但很有特色。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直至現在仍有原始宗教階段的信仰。稱許婦女日常在發上插骨簪或銀簪,最著名的是人形骨簪,分為單頭和雙頭兩種。初次看到骨簪的時候,忍不住寒了一下。不過後來看到介紹,人家用的獸骨、牛骨或牛角,是我恐怖小說寫很多了,以為是人骨…

苗族也是古老的民族,在中國分佈比較廣,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尤其是苗族婦女。安順地區的苗族女盛裝,上衣是交領、右衽的短衣,繡彩色花紋,下圍長裙。歷史上將苗族分為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紅苗五支,博物館展示的這件盛裝裝飾華美,花紋繁密。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目前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川西、雲南和甘肅等地區。金剛密咒銅蓋嘎巴拉碗造型很有特點,上面有銅質的蓋子,蓋面刻著藏文密咒,下面有銅托,雕刻人頭像。碗身呈褐色,色澤偏深,帶著非常深厚的宗教色彩。這種嘎巴拉一般會選用生前許下願望的高僧頭蓋骨來製作。

藏族的面具形式非常豐富,彩漆牛頭明王跳神面具表現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密宗的護法神牛頭明王,頭戴骷髏冠,圓目暴突,形象威嚴。

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武陵山區,著名的儺戲,就是土家族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開山莽將面具就是儺戲中的鎮妖猛將,是儺戲中最兇猛的神祗之一,眼睛暴突,嘴吐獠牙,很威猛的樣子。

藏族的佛像也很精緻,像文殊菩薩鎏金銅像就製作得十分精良,與我們漢傳佛教中的文殊菩薩形態上略有差別。

描金彩漆花卉紋提籃非常華麗,朱紅色帶一點紫金色的底子,上面繪的是金色的花紋,看著很繁復,但並不雜亂。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省的高原和沿海丘陵之間,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彩繪餐具是酒具和食具的組合,顏色以紅、黃、黑三色為主,繪製了裝飾圖案,有著非常濃鬱的民族風格。

白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等省份,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白族以木雕聞名,尤其以大理劍川為代表。白族雕花帽架以鏤空雕刻為最大的特點,鏤空處填補了花草圖案,結合淺雕的工藝,看起來精緻又秀氣。據說這件帽架中間有鉸鏈連接,還可以折疊,簡直太巧妙了。

傣族分佈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我國的西雙版納每年傣族的潑水節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

走到展廳的盡頭有一塊開闊的空地,是高山族彩繪木雕漁船。船隻有點像貢多拉的形狀,看起來也像是獨木的。但你看著它都不敢相信人家是艘漁船,白底紅色花紋的船身,連船漿都彩繪著非常鮮艷的顏色,這分明是一件藝術品嘛!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