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繪畫,從唐宋到清晚期的發展。

繪畫,從唐宋到清晚期的發展。

★旅遊地點:上海博物館之繪畫館

我們對於繪畫都只能看個熱鬧而已,不過藉此科普一下我國的繪畫發展史,兼而看看熟悉的畫家作品罷了。

我國的繪畫在唐宋時期已臻於成熟,人物畫主張以形寫神,山水畫分流出青綠山水、水墨山水兩大體系。青綠山水就是以石青和石綠為主要顏料設色,水墨就是以水與墨相配合,利用濃淡枯濕等墨色變化。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性風格,花鳥畫創立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完全用墨或色渲染的沒骨法等多種技法。

兩宋時代,宮廷畫院盛極一時,北宋崇尚嚴謹精緻的寫實作風,南宋山水畫風趨向簡率豪放。以娛樂為目的的高簡自由的文人墨戲畫,也在畫院外別樹一格。

元代雖然存續時間不長,對於繪畫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黑白時期。以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排斥南宋工艷瑣細院畫風格,回歸唐和北宋的質樸自然,提倡以書法入畫,開啟重氣韻輕格律的元畫風氣。趙孟頫不僅是大畫家,同時也是書法家。元朝中晚期的時候,以寄興托志為要旨的文人寫意畫成為畫壇的主流,梅蘭竹石等題材廣為流行。趙孟頫之後出現了元四家:黃公望、倪雲林、吳鎮、王蒙。花鳥畫在沿襲兩宋工筆重彩畫風的同時,發展出了水墨花鳥畫形式,這也是後來水墨寫意花鳥的基礎。

王冕《墨梅圖軸》作於至正十五年,畫家時年五十九歲,技法正在巔峰期。王冕,浙江諸暨人,善畫墨梅。這位畫家我們從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他的大名,課文有一篇是《王冕放牛》。

倪雲林《竹石喬柯圖軸》作於至正十七年,作者時年五十七歲,也是一件相當成熟的繪畫作品了。倪雲林,江蘇無錫人,擅水墨山水,用乾筆淡墨。明清的江南畫家,多受他的影響。

明朝宮廷繪畫繼承兩宋院畫傳統,宮廷外形成了以浙江錢塘人戴進為代表的浙派和以江夏人吳偉為代表的江夏派,大有與宮廷繪畫分庭抗禮之勢。成化至嘉靖年間,蘇州湧現出沈週、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發揚元畫傳統,在畫家佔據主流地位達百年之久。

沈週《秋軒晤舊圖軸》是一幅豎軸山水,作者畫這幅畫的時候已經五十八歲。沈週江蘇吳縣人,擅長山水和花鳥,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其實唐寅等人的繪畫也頗受他的影響,文徵明更是他的入室弟子。

唐寅《杏花仙館圖軸》遠近景都畫得很細致,不過私以為他的人物和梅花繪得更好。唐寅的名氣是很高的,國人幾乎都知道他,估計是得益於他的桃色故事《唐伯虎點秋香》。

繼沈週之後領袖吳門畫派的是文徵明,館內也有他的一幅水墨山水。沈周有“粗沈”“細沈”,文徵明的繪畫同樣有“粗文”“細文”。

徐渭字文長,浙江紹興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俱佳,開創水墨寫意畫的新風格,館內有《竹石牡丹圖軸》,也是寫意風格。

沈士充《長江萬裡圖卷》就規模來說,就讓人喟嘆不已。這幅畫作於崇禎元年,不久後就生靈塗炭了。

晚明時董其昌集宋元繪畫大成,繼而清初「四王」崇尚師古,四僧和梅清、龔賢等人重視師法自然和表現自我人格,吳彬、陳洪綬等畫家畫風奇譎,惲壽平復興沒骨花卉畫法,開寫生花卉畫的新境界。

清朝中期,婁東派、虞山派佔據畫壇正統地位,追隨者甚眾。清朝宮廷畫院在康熙至乾隆朝達到興盛,深受「四王」派系影響,花鳥流行工筆寫生和惲派沒骨法,皇室吸收西洋畫家供奉,出現了中西合璧的畫風。揚州地區的失意文人以繪畫為業,藝術形式標新立異,有強烈的個性,被稱為“揚州畫派”,最出名的當然是“揚州八怪”了。

鄭板橋大概算是「揚州八怪」中最為人熟知的了,主要是他的墨竹堪稱一絕,幾乎已經被打上了濃烈的個人印記。他的七絕《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被選入課本,並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由肖戰演唱,傳播得自然就更廣了。博物館中他的《竹石蘭花圖軸》就是鄭氏的代表作。

清朝晚期,書壇碑學興起,畫家吸收金石筆意,形成了以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為代表的金石畫派。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上海、廣州等地開埠通商,吸引各方畫家雲集,有上海地區的「海上畫派」和廣東畫家組成的「嶺南畫派」。

吳昌碩《花卉圖冊》作於一九一六年,畫家時年七十三歲,可以看到技法純熟,用筆老到。吳昌碩是浙江安吉人,後來移居上海,擅長畫寫意花卉。其實我知道畫家的大名,不是他的畫作,而是因為他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的成就可不僅僅在畫壇,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