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瓦屑掠影。

瓦屑掠影。

瓦屑是上海浦東南彙的一個普通水鄉集鎮,相傳因明嘉靖年間集鎮遭倭寇入侵焚毀後,廢墟瓦礫堆積成墩而得名“瓦屑墩”,後簡稱為“瓦屑”。 2013年2月我曾特意走進這座小鎮,踏訪瓦屑老街並尋訪了鎮西的清代石樑橋德潤橋。近年來聞原屬瓦屑的周浦鎮界浜村成為上海市美麗鄉村示範村和鄉村振興示範村,並將其境內的德潤橋作為界浜村(窯墩)人文歷史的亮點彰顯,遂有重訪德潤橋之意。

2020年1月12日下午,我來到瓦屑老街西市梢外的六灶港與西黃泥浜匯合處的漾口,就看到了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的德潤橋。此橋原名“廟漾橋”,俗名“跨洋橋”,我想確切地俗名應該寫作“跨漾橋”。

德潤橋為較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橋梁,三跨雙拼立壁墩斜坡石板橋,花崗石質。石橋大致呈南北走向,確切地說是東南-西北走向,橋長28.1米,寬1.2米。橋面以二塊石板並鋪,兩側刻有橋名及花紋。其中,橋東側因水泥橫樑遮擋,已看不到橋名。橋腳石柱刻有楹聯,因當天有霾,能見度不佳,加以距離較遠,看不清橋聯。

此橋建成至今已有兩百四十多年了,橋欄雖有些缺損不齊,僅橋面西側留存兩根石望柱,但橋梁總體結構完好,仍能通行。為了行人安全,古橋兩側加裝了鐵欄桿,犧牲了古石橋的美觀。

與七年前相比,德潤橋還是我當年看到的模樣,唯一變化的是橋北堍安裝了一桿監控攝像頭,應該是與鄉村治理平安建設有關的技術設施裝備罷。

離開德潤橋,沿瓦屑老街東行。東西向的老街長約1公里,但早已沒有了店鋪,街兩側多為民宅。

街上偶有零星幾處黛瓦粉墻平房老建築,但更多的為翻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雜亂無章,老街已無江南水鄉集鎮老街風貌。

特意想重訪七年前我到過的那家頗有江南水鄉集鎮茶館韻味的老茶館,結果那裡已成為來滬外來人員租住的住所。老屋面目全非,連瓦屋頂上原本頗有韻味的老虎天窗也拆除了。瓦屑老街上最有韻味的老建築就此湮沒,為之嗟呀悵然。

來到老街東市梢,那裡所幸還有一丁點江南水鄉集鎮的味道。瓦屑老街原是前街後河的江南水鄉集鎮臨街枕河常見格局,可惜老街南側的市河六灶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填而在南二、三百米處新闢六灶港河段,老街水鄉韻味因此頓失。

老街東市梢的橫沔港上的登基橋原是一座與德潤橋相似的三跨雙拼石樑橋,現在已改建成水泥橋。橋西堍南側放置了一尊石刻雕龍柱,以與橋名相符。橋名“登基”,應該是當年建石橋時為慶賀某封建帝王登基而取。究竟是為何朝何帝?不得而知。有說是為明末稱帝「大順」的李自成,待考。不管如何,登基橋讓瓦屑這座尋常的江南水鄉小集鎮有了一份不尋常的神秘。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