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沈沙港觀橋。

沈沙港觀橋。

沈沙港是上海浦東北部地區一條人工開鑿的古河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沿河自然有跨河石橋留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有浦東最長石橋之譽的四福石橋。 2020年5月19日午間,冒著29攝氏度的高溫,我特意前往尋訪踏看。

來到浦東合慶鎮躍豐村莊家宅,沿著一條鄉村小路北行,就到了沈沙港河邊,眼前就是建於民國廿年(公元1931年)的四福石橋。

四福石橋也稱四福大橋,是由民國初期川沙地方上一批鄉紳和工商業主成立的公濟橋會所出資主持建造。公濟橋會從民國13年至22年十年間共建造了11座橋,四福石橋為建造的第八座橋,故又名「公濟第八橋」。

四福石橋之所以名為“四福”,是指此橋有四跨,通常石樑橋多為單跨或三跨,因為沈沙港河面寬闊,石樑橋三跨難以實現,因而增加了一跨,四跨也可謂是四幅,諧音討彩取名「四福」。據說,橋梁中間兩根橋石兩側鐫刻橋名,一為“四福大橋”,一為“公濟第八”,因距離較遠,看不清橋名字跡。

建於1931年的四福大橋顯然不能稱之為古石橋,至多稱為老石橋,但四福大橋最亮眼的是上海浦東現存最長的石橋。

四福橋下的沈沙港,江面寬闊,登橋東西遠眺,令人心曠神怡。沈沙港是一條有故事的河流,沈沙港俗稱“沈沙港”,源自沈沙捨己救母的傳說。相傳古時河畔沈家宅沈沙遵醫囑,為讓重病手術後的母親喝上黑魚湯使傷口好得快,與弟隆冬季節下河鑿冰摸魚。沈沙砸開冰窟窿跳下河,弟在岸邊接應。過了好一陣子,忽然,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黑魚扔上了岸,而沈沙在冰水里露出半個腦袋,弟來不及接應,沈沙就已沉沒不見。人們為了紀念捨己救母的沈沙,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沈沙港」。沈沙港清澈明凜,河寬約30餘米,在1980年川楊河開通以前,沈沙港是浦東北部地區最大的東西向內河航運河道,曾經白帆如雲、檣桅如林、纖繩如織、百舸爭流。明代詩人顧彧吟詠:「兩岸平川煙樹裡,樓船燈火萬家紅。」據民國《川沙縣志》記,從合慶、凌家碼頭經沈沙港及其支港通往上海公義碼頭、永盛碼頭的定期航班,每天開航船(載乾貨)8艘、帳船4艘、鮮船(載鮮貨)2艘。不過,現在的沈沙港東西向內河航運的功能已被川楊河取代,河道也變窄變淺了。

四福橋橋長27米,寬1.34米,橋樑長6.8米,寬0.5米,厚0.3米。河中三根橋腳由相同材質的石條雙拼而成,橋座為青石塊壘砌,五塊擱橋樑的枕石皆為長2.3米,寬0.48米,厚0.3米。

據說蓋橋以前,因沈沙港河面寬闊,行人只能靠小船擺渡,一遇風浪,險象環生,極不方便。公濟橋會發起建造石橋,當地士紳百姓積極響應,共集資捐款2000餘銀元建造此橋。

建成後的四福大橋,成為浦東合慶至川沙的重要陸上交通節點,至今依然。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