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上海東方地質科普館之知青館
參觀完志工文獻館出來,外面的雨下得越發大了,用傾盆大雨來形容也不為過。可是要我們待在原地不動,又實在不是我們的性格。一眼看到旁邊的知青館,雖然看起來規模不大的樣子,好歹還是可以參觀一下子的。
冒雨衝進知青館,有位老者很熱情地讓我們傘放下,進去避一會兒雨。除了我們,知青館裡沒有其他的參觀者。事實上,疫情期間的知青館並沒有正式對外開放,陳設也十分簡單,大多也就是一些圖片和文字相關的介紹。
知青館的正式名稱應該是“上海知青之家”,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聽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但是有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就叫知青,指的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開始,到1978年期間,自願從城市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了國中或高中教育。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可能還未必能稱得上「知識青年」。當然,在那個時代,高中生可能也算是比較高的學歷了。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許多中學畢業生既沒有辦法繼續深造,也沒有辦法被安排工作。於是,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就成為了「很有必要」的事。很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務農,每年有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到山下鄉。現在的人可能沒有辦法理解,不過很多小說和電視劇還是把這段歷史展現了出來,也因此我們知道有很多知青被下放到農村。比較有名的是梁曉聲的《知青》,而我最初知道知青這個詞,是古華的小說《芙蓉鎮》。
作者古華本人大約也是一位知青,這部小說囊括和濃縮了作者二十幾年來熟悉的南方鄉村里的人和事,很生動,也很形象。後來,這部作品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1986年被謝晉拍成了電影,也因此讓芙蓉鎮這個地方成了著名的旅遊打卡地。
1977年高考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不過在開始的時候,能夠回城的知青還是很少的。那個時代上山下鄉的知青總數估計在1200萬人到1800萬人之間,這個規模著實是頗大的。
墻上的圖片和文字都不夠豐富,其他地方沒有開放。老者和我們天南地北地聊,給我們講述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熱潮,他也是知青浪潮的親歷者。當初的知識青年其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無可奈何,他們上山下鄉也是響應黨的號召,開始的時候還真是自願的呢!
他介紹了以東方地質科普館為核心的博物館群,我們才知道原來週邊有眾多的博物館。可惜的是由於疫情的原因,大多數博物館並不開放。而這座知青館在疫情控制較嚴的時期,還被用來作為隔離點。
雨聲漸漸地小了,我們也告辭了老人,打著傘離開。幸好停車場離得頗近,饒是這樣,我們的褲管也都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