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陶瓷,素胚勾勒出青花(4)。

陶瓷,素胚勾勒出青花(4)。

★旅遊地點:上海博物館之中國古代陶瓷館

清朝的瓷器製作又有了新的發展,最出名的就是琺瑯和粉彩,把瓷器的藝術性推向了更高的巔峰。

順治年間的青花瓷與明朝的差異不大,也有花紋繁復的作品,不過順治帝入關以後在位的年頭不算長,留存的佳作倒是不多。

康熙年間的景德鎮窯豇豆紅釉瓶,細頸圓肩,體態修長,如同柳葉。我才知道原豇豆指的不是它的形態像豇豆,而是指它的顏色像豇豆。好吧,其實我也不知道豇豆是這种红色的。

黑地三彩獅耳爐是黑釉的底子,刻劃著大朵的梅花,花蕊用的是黃釉。要說三彩,其實顏色還是很素雅的。

釉裡紅魚藻紋缸的釉色紅得很正,白釉的底子,魚刻得有點寫意的味道,紋飾布滿整個缸身。

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也有五彩的瓷器,顏色絢麗倒是其次,精美的還是刻劃的人物和動物花鳥都十分精緻。

紅地五彩花卉紋碗看著十分富麗,用釉裡紅鋪底,刻畫的五彩花卉很富有立體感。碗不大,但是看著真是精緻。

五彩百鳥朝鳳圖盤的刻劃之繁復,簡直讓人嘆為觀止。雖然白釉為地,但是半個盤面都鋪了青釉,兩隻鳳凰居中,盤上有幾十隻鳥飛翔著。

有一套紅釉尤其漂亮,統共有五件有兩隻不同形狀的瓶、碗、洗、盒,沒有裝飾,但釉色彷彿會流動似的。看到其中一件就已經讓人傾倒,更何況這里居然還是五件!

景德鎮窯豇豆紅釉瓶,細頸圓肩,體態修長,如同柳葉。我才知道原豇豆指的不是它的形態像豇豆,而是指它的顏色像豇豆。好吧,其實我也不知道豇豆是這种红色的。

清雍正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釉裡紅三果紋高足碗,採用了藍色和紅色的釉下彩裝飾,釉色細膩輕薄,用色精巧,石榴、桃、佛手三果以釉裡紅描繪,枝葉以青花刻畫,碗的內壁光潤潔白。清代青花釉裡紅三果紋飾的燒造工藝和品質明顯要好於以前的朝代,在雍正年間達到了頂峰。

琺瑯彩墨竹圖碗輕盈優美,胎質細膩,以黑色琺瑯彩繪墨竹,濃淡變化帶著層次感。這種琺瑯彩是釉上彩,康熙年間首創,不過到乾隆年間就開始變得華麗了,我們見慣了乾隆年間的金碧輝煌,猛一見到這只墨竹碗,簡直要為之傾倒。要說雍正的審美,比起乾隆來那真是不止高了一個檔次,滿滿的高級感。畫上居然還有題詩:“色連雞樹近,影落鳳池深”,配上墨彩,真是太美了。

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是這類器物中唯一一件的傳世作品。粉彩比五彩裝飾顯得更柔和淡雅一些,但又不失明亮。這只瓶子是橄欖瓶,形狀像橄欖。圖案是桃樹和蝙蝠,有福壽的美好寓意。這種粉彩也是一種釉上彩,繪製的時候會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粉彩裝飾,再低溫燒製,需要燒兩次才能成。

景德鎮窯青釉堆花雲龍紋缸,說是缸,自然形態比較大了,圓口鼓肩,其下逐漸縮小,看上去倒不顯得笨重。粉青釉色彩純凈,外壁有兩組雲龍紋,描繪四條飛龍,各具形態。四周的雲紋和下面的海水紋有著強烈的浮雕效果,端莊大氣。

五彩草蟲圖盤白釉為底,圖案並沒有鋪滿整個盤底,但構圖精巧,大量的留白反倒更具觀賞性。

乾隆年間的景德鎮窯青釉暗花描金茶葉末座蓋碗,冬青釉很晶瑩,頗有些像玉器的質感,頂部蓋鈕是鮮艷的紅彩,底座描繪了雲龍戲珠的場景。原本我還覺得這件東西有些不倫不類,後來才知道我以為的金飾,其實也是瓷釉上的色,這就厲害了。

粉彩八仙人物圖瓶的造型是長頸豐肩的八角形,主體部分以粉彩繪製八仙過海的題材,瓶身各處都有吉祥圖案,用色圖案都很精緻,精美自然是精美的,怎麼感覺乾隆的審美趕不上他家老子,真的是典型的乾隆風格。

琺瑯彩人物圖瓶敞口外撇,長頸鼓腹,主題紋樣是“張良受書”,頸部是黃色背景,有騰雲駕霧的龍紋和纏枝花卉,海水紋和如意紋把頸部和腹部的主題紋樣給隔開了。

景德鎮窯白釉紅彩纏枝蓮紋瓶,長頸圓腹,繪的是纏枝蓮或叫勾芝,這是乾隆年間首創的裝飾風格,枝幹纏繞,花葉連接,顯得繁復艷麗。圖案的釉色鮮紅,非常鮮豔。

綠地金彩雲龍紋瓶造型倒不見得別致,但是翠綠色的底子,彩雲用的是金色,老遠就很醒目的。

要說還是青花花果紋盤看起來更精緻些,青花的釉色很鮮亮,花果紋也很清晰,清代的青花瓷真是絕了。

仿官窯的作品還是很素雅的,基本不飾圖案,只憑漢暢的線條和細膩勻凈的釉色,就已經可以成為佳品。

乾隆年間的紅釉瓶也是很漂亮的,細頸鼓腹的造型,適合插花。每次看到這種釉色,都覺得明艷無雙。

仿汝桃式洗的造型很別致,筆洗整個就是桃子的形狀,連桃蒂都沒有落下。茶末釉葫蘆形瓶造型也挺有意思,是葫蘆的形狀。

琺瑯彩竹菊鵪鶉圖瓶,短頸圓肩,瓷胎潔白,畫的是翠竹和九隻鵪鶉,還有山石花卉綠葉等作襯,色彩明亮,但整體感覺還是很和諧的。小鳥身上的紋路纖毫畢現,連假山花卉都沒有敷衍,也是很精緻的。

景德鎮窯唐英款粉彩人物筆筒,圓柱體,腹部繪有「米老研墨」圖,另一側有蘇軾的小詩。圖案非常清晰,還很有質感,真難以想像一件小小的瓷器,竟然能把這麼復雜的畫繪得這麼精緻秀麗。

道光年間的瓷器也很華麗,珊瑚紅地描金五彩南歸戲圖碗顏色亮麗,人物活潑可愛。慎德堂款粉彩花卉紋瓶在瓶頸部也用珊瑚紅釉打底,整瓶的顏色很豐富。

鹹豐年間的藍地金彩三管葫蘆瓶,不管從造型還是從釉色上,都非常搶眼。雖然是一件瓶,但由三個葫蘆拼接而成。

光緒年間的藍地金彩團花紋瓶那真叫一個富麗堂皇,藍色的底子近於靛藍,金色的團花,初看還以為是金錢呢!

德化窯的出品很素淡,但是造型很別致。白釉獸面紋雙耳鼎很小巧,三足鼎立的姿態尤其美。白釉貼花石石榴壺也不大,壺蓋很巧妙地把榴枝延伸出來。

很意外的,還看到了乾隆年間的宜興窯爐鈞釉紫砂壺,仿鈞釉龍首把紫砂杯……紫砂能在名品林立的上海博物館佔據一席之地,身為無錫人也感到很驕傲呢。

旁邊還有一小塊區域是暫得樓陶瓷館,暫得樓主胡惠春先生是文物收藏界的知名人士,早年居滬,後來移居香港,創建敏求精舍,擔任了八任席,他的藏品命名為暫得樓。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