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閔行的古藤園是記者在結束了江南古鎮行回返上海觀光的最後一站。 2021年3月30日下午,記者一行結束了上海韓湘水博園的遊覽後驅車前往。
走進紫藤園(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駛進古藤園所在的一條名叫臨滄路萬萬沒想到路況會如此之差,雖然這條道路並不窄,但是路面卻坑坑洼窪,高低不平。途中,同行的一輛車子因槽糕的路面,差點拋錨在此。記者不禁感嘆,古藤園所在地的這麼差的路況為何沒人維護保養呢?真是不可思議…
古藤園介紹(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驅車抵達紫藤園,進入園中,同行的上海朋友邱澤蓮告訴記者,閔行紫藤園這裡坐位於上海成陸前的古海岸沙岡之上。原址曾是一鄉間集鎮,因明代嘉靖年間鄉賢、詩人董宜陽手植的古紫藤而得名。為滬上紫藤之最。
古藤園導遊牌(攝影:王玨)
雖然這座古藤園佔地僅有八畝,但是有關部門就是為了保護這株滬上最古老的紫藤,閔行區於1999年興建了「古藤園」。
古藤園景色(攝影:馮贛勇)
漫遊古藤園內,只見這裡環境優雅,園內以古紫藤為植物主景,配植了多種名品花木,內中亭、廊、榭、樓閣錯落有致,垂柳藤蔓碧綠蒼翠,撲面而來的是陣陣幽靜而致遠的氣息,好一派江南園林的怡人景色。
古紫藤樹(攝影:馮贛勇)
順著小橋流水的景緻來到古藤園內最主要的景點古藤樹。只見這顆重點的鎮園之寶的古 紫藤高3.7米,圍1.5米,覆蓋面東西24米,南北14米。如今蟠根虯枝,依然生氣盎然。據說開花時香氣蓊鬱,青紫相映,冠蓋半街,遠望如天半紫霞,蔚為壯觀。
宜陽古藤介紹(攝影:馮贛勇)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這棵紫藤樹上拴馬。然而經過了470多年的風雨洗禮,歲月蹉跎,如今這棵古藤看似乾枯,卻枝葉茂盛,蒼翠欲滴,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內涵。此外,古藤護欄上的雕刻,內外的奇石,古人詩詞也頗具觀賞性。
古藤園節孝坊(攝影:馮贛勇)
距古紫藤樹遙遙相望不遠處就是古藤園的另一個古跡--節孝坊。這座節孝坊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一座通體石雕的花崗巖牌坊,三門四柱五頂,在陽光的照耀下,氣派昂然。早年被夾藏於閔行老街民營房舍的壁墻內,才躲過文革一劫。老街動遷時始見天日,經修復移至古藤園內,是滬上唯一修復完整的清代三門四柱五頂的石雕牌坊。
隔窗觀景(攝影:馮贛勇)
在節孝坊的石柱前後均刻有楹聯,正間正面陰刻楷書:「乾坤正氣留閨範,日月恩光耀德輝」。橫枋前後高浮雕雲龍魚蚌、珍禽瑞獸和吉祥紋。頂層正中「聖旨」二字赫然在目。
古藤園一角(攝影:馮贛勇)
造型美觀的望海亭聳立在古藤園的最高點。何謂望海亭?可能在上海成為陸地之前,站在這裡面就能看見大海吧。如今站在亭中,在盡收園中美景的同時,也只能盡情觀賞雲海了。
綠如茵(攝影:馮‧贛勇)
此外,古藤園內西北隅的倚壁而建、青瓦翹簷的「半亭」也很有特色。半亭內的「八稜石井欄」是宋代的古跡,由閔行區其他地方遷移至此。
古藤樹架(攝影:王玨)
再有紫藤園內的另一古跡是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積翠坊”,距今已約250年,久遠雖不及節孝坊,但也不失為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蹟之一。
漏窗外小景(攝影:馮贛勇)
走進上海閔行紫藤園感觸頗深,透過造型不同的各式漏窗,使園內景緻若隱若現,不僅有「漸入佳境」之感。更是在徜徉眾多古跡中得到的一種意猶未盡的文化歷史薰陶。特別是視野中的池水幽靜、建築典雅、楹聯詩詞、花石小路,一步一景;那些俯仰皆得的小橋流水,靜謐清新一系列自然與人文景觀,令人身在其中,倍感賞心悅目! (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