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至8日,我前往崇明參觀考察。工作之餘,浮光掠影,抽空看一眼崇明風物。
5月7日下午,離開位於崇明島西北角的上海崇明區新村鄉,來到崇明區政府所在地城橋鎮,下榻南門港附近的一家旅館。前往離飯店不遠的一家餐廳用晚餐時途徑東門路鰲山路口,見東門路西側一帶古建築院落,一看是崇明學宮,便有一訪之意。
晚飯後,急到鰲山路北側的崇明學宮前,卻已過閉館時間,只能在學宮墻外看墻內大成殿的遠影和透過欞星門縫窺看泮池、戟門。
崇明學宮是崇明一處著名古跡,建於元代泰定四年。自宋、元至明代中葉,崇明諸沙飽受海潮侵襲,州、縣治城被迫五遷六建,學宮也隨之屢建屢圮。現在的崇明學宮為明天啟二年(1622年)在城壕外東南隅重建,清代曾10次重修。
崇明學宮學宮基地原東長144.2米,西長148.3米,南北各闊80米,有殿、宮、堂、廳、祠、閣等建築群,建築藝術精湛。民國以降,崇明學宮曾被小學和其他單位使用。經過前幾年整修後,逐漸恢復了當年的格局,佔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現為崇明區博物館。
崇明學宮主要建築有東西牌坊、欞星門、泮池、登雲橋、東西官廳、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大成殿、東西廡殿、尊經閣、崇聖祠等明清建築群,是上海僅存的三座學宮之一,也是上海地區面積最大的孔廟。
漫步崇明學宮前,欞星門前5株18米左右高的銀杏樹據說已有372多年的樹齡,兩座古色古香的石木牌坊與近旁的古銀杏相映襯,營造出一抹濃鬱的蒼然古意。
翌日晨,我再次來到崇明學宮前。因開放時間未到,仍只能駐足崇明學宮欞星門口,引以為憾。
鰲山路南側與崇明學宮隔路相望的是建於1983年崇明瀛洲公園,環境清幽。 5月8日晨,我走進公園。
稍作徘徊,就出公園來到崇明沿江觀光大堤。原想在江堤看日出長江,惟餘莽莽。後來發覺崇明島是西北東南走向,即或東方晴明,站在崇明城橋鎮長江江堤上仍是看不到長江日出的。
聊以慰藉的是5月7日傍晚,我漫步江堤,南望長江對岸的寶山區一帶遠影,江水浩淼。
轉看西天晚霞下江堤兩端江景,悵然蒼茫之中又有些許心曠神怡。
因為鮮有工業污染,崇明田野風物也有可看之處。 7日上午前往新村鄉,途徑北沿公路上早年見我曾到過的東平森林公園,那裡剛建成的花博園正在做開園前的壓力測試。
8日早上離開城橋鎮來到崇明島中東部的豎新鎮,看了那裡一座博士農場。
田野上白鷺翻飛,崇明生態自然的鄉野景緻撲面而來。也許是這樣的生態環境,孕育出的稻米蔬果才是綠色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