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上海博物館之中國古代陶瓷館
到了明朝,瓷器的發展更是向前邁了一大步,不僅青花瓷的燒造水平更高,形式也更加多樣。
明朝洪武年間的景德鎮青花雲龍紋「春壽」瓶,小口短頸豐肩,繪著五爪龍紋,瓶身上「春壽」二字是篆書。明洪武年間青花的特點是釉色偏暗偏黑,沒有那麼明亮,可能是當時所採用的青料有關。
洪武年間的景德鎮窯釉裡紅雲龍紋雙耳瓶是全球僅有的兩件同類瓷之一,瓶身高大,三爪龍紋形態威猛,龍頭豎直披發。釉裡紅的製作技術出現在元代,以銅為呈色劑,高溫燒造而成。由於銅離子對燒造的窯溫氣氛都極為敏感,早期發色純正釉裡紅瓷器非常少見。這款雙耳瓶的髮色也不純正,稍微偏黑。
景德鎮窯釉裡紅開光人物故事圖瓶,整體的釉色都是紅的,除了瓶口的部位上了白釉,而且紅得挺正。精妙的當然還是瓶身的繪圖,人物刻得細緻。
景德鎮窯釉裡紅纏枝菊紋碗,紅色是碗內,外側則是滿滿的菊紋,纏枝看著很密,但並不顯得亂。
釉裡紅四季花卉紋爬棱罐也是洪武年間的作品,器型敦實,周身紅彩,罐口處飾如意雲頭紋,罐體上以折枝花紋為主,搭配底部的蓮瓣紋,這種層層疊疊繪滿紋飾的風格,是元代瓷器繁縟復雜的裝飾風格。洪武帝自己很喜歡紅色,所以當時這種風格的瓷器還是很受歡迎的。
明永樂年間的景德鎮窯紅釉暗花雲龍紋盤色澤就很純正了,這種鮮艷的紅釉僅在永樂、宣德年間有較大的產出,之後就逐漸衰落了,直到清初才再次出現,甚至有用礬紅代替銅的記載。此盤胎體細膩,顏色鮮亮,內壁刻著兩條淡淡的行龍紋和三朵如意雲頭紋。如果不是看了盤子的名字,可能我還不會去仔細端詳盤底的紋飾。龍紋和雲朵都刻得太細了,要蹲下來很仔細看,才能看得出來。當然,也可能是我的眼睛有輕微近視的緣故。
永樂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山茶紋扁壺胎質輕盈,釉面光潔,色澤比洪武年間更加鮮明。這件器物是抱月瓶的式樣,身子圓滾滾的,小口直頸,器身上有山茶花紋和蕉葉圖案。
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回青地白龍尊用的是藍底白花的裝飾,三爪飛龍紋樣,形象簡潔但線條剛勁。藍地留白技藝難度比一般的青花更大,需要將剪紙的紋樣貼於器胎,施以青料後再揭去貼紙,上透明釉,留下白色的圖案。
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八角燭臺,釉色是很漂亮的寶石藍,色澤豐滿,白底瑩潤,纏枝花卉線條流暢,顏色深淺富於變化。燭台的外形模仿了伊斯蘭金屬器,剖面呈八角形,自上而下分成燭插、連柱和臺座三個部分,青花紋居然多達十一層。
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直口長頸,折肩收腹,也帶有明顯的伊斯蘭金屬器的風格,壺嘴的出口居然是葫蘆型的,非常別致。口部飾卷草紋,下方有蓮瓣紋和纏枝花卉紋,這些圖案遍布器身,但很細密,倒並不顯得擁擠。手柄彎曲,微微上拱,也是很特別的。
景德鎮窯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堪稱釉裡紅的精品,體態輕盈,薄唇深腹,質感光潤,外部飾有三條紅色鱖魚,魚紋形像生動,頗有繪畫中的寫意風格。整體的釉色是白色的,這魚便顯得愈加鮮亮活潑。
景德鎮窯白地醬釉折枝花果紋盤,盤內繪有折枝花紋與果紋,以醬彩覆於暗刻線條之上。這種白地醬彩裝飾是宣德年間首創,我剛看到醬字的時候,以為是你像醬油那種比較深的褐色,可是盤子裡的醬色卻帶著明亮的黃,更像是芝麻醬的顏色,或許還要更鮮亮一些。
景德鎮窯藍釉暗花龍紋盤式樣看著很普通,但釉色藍得很純正,碗口邊沿有一圈釉自然垂流,露出白胎,內部中心刻著淡淡的如意雲紋,碗壁上還暗刻雙雲龍紋。這樣的器物,真要細看才能看出其妙處,也就更覺其美。
明朝的德化窯白微「何朝宗」款觀音像,神態柔和,線條流暢,從發絲到衣物的褶皺都刻畫得很仔細,底部的腳趾、蓮花葉和海浪,線條都刻畫得非常漂亮,整件作品莊嚴肅穆,精緻美麗。德化窯以「象牙白」「中國白」著名的白釉被歐洲人追捧,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窯最著名的一位瓷塑家,以擅長製作高雅大氣的宗教造像而聞名。作品多不上色,僅以其本身的形態美與白釉光澤取勝。這件觀音像就是個中的翹楚,覺得上色都是多餘的,這樣的釉色剛剛好。
明成化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夔龍紋碗口沿稍稍向外撇,碗身上繪四條三爪夔龍紋,這是傳統龍紋的變體,也是成化年間常見的紋飾。
景德鎮窯青花雙龍紋碗,釉色顯得比較柔和淡雅,腹部雙珠龍紋,內側是一圈的仰蓮紋,釉體細膩輕薄。
成化的景德鎮仿哥窯碗造型別致,呈鬥笠狀,通體施以仿哥窯,淺粉青色上有明顯的黑色片紋,口足兩端塗一圈醬色釉,就是哥窯的特徵。
正統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大罐形態巨大,通體繪有戲珠的五爪龍紋和卷雲圖樣,像這種大體型,其製作過程非常復雜,燒造的難度也很大,需要多名工匠分別拉壞後拼接,一般說來都是根據帝王旨意或宮廷的要求特別製作。雖然器形很大,但是釉色上得卻很細膩,圖案也非常精緻。
嘉靖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三羊圖碗,撇口深腹,呈倒鐘形,內外都有青花裝飾,碗心是一隻奔跑的麒麟,外側則是三隻羊,一隻面向前方矗立,一隻內裡行,一隻一邊小跑一邊回首觀望,三隻羊就是「三羊開泰」的寓意。旁邊還有山石、松竹梅等。
景德鎮窯五彩團龍紋罐是一個大件,直口豐肩,腹下收文工團,自上而下有五彩裝飾,頸部四周飾折枝花卉,罐身上下兩端有一排幾何式的蕉葉紋,中心還有海水團龍紋。這件作品色彩艷麗濃烈,真的是五彩繽紛。
景德鎮窯五彩魚藻紋罐,肩飾蓮瓣紋,腹繪蕉葉紋,器身上是一幅池塘美景,紅色的遊魚,斑斕的荷葉與荷花、水藻,整個畫面非常明亮,不過在藝術上可能有點不那麼精緻的感覺,可能寓意更吉祥一些。
在看到弘治年間的景德鎮窯黃釉盤時,我還以為是清朝的出品。原來不獨乾隆喜歡這種明亮的金黃色,明朝就已經有這種釉色大面積鋪上了。
正德年間的黃地綠龍紋盤,那就更絢了,簡直懷疑乾隆就是從明朝得來的靈感,把釉彩往絢麗裡整。
好在大部分釉色還是很正常的,嘉靖年間的藍釉刻花龍紋碗就講究低調的奢華。龍紋在碗的內部,刻得很淺,但釉色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