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下旬以來,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公共場所及景區關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只能裹足宅內。除了上班及必要的外出,已不能隨性出外悠行賞春。
3月1日上午途徑上海地鐵16號線新場站,見有時間遂到附近的九如橋看了看。
九如橋又稱倪家廟橋,位於上海浦東新場鎮仁義村,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橫跨在一條名為“小二灶港”的小河上,距今已有200多年了。橋名“九如”,是取之於當年出資建橋人的名字。
此橋我數年前到過,數年風雨侵蝕後,橋石上的橋名刻字和橋柱上的橋聯越發難辨。
九如橋南一處農宅後有一株古銀杏,這株古銀杏我幾年前曾特意近前看過,保護牌上有樹齡記載。現在已經記不清了,應該要遠少於新場南山寺的兩株500多年的古銀杏樹齡,似乎有一二百年樹齡罷。古橋、古銀杏,也是一景。
九如橋北不遠的二灶港上還有座與九如橋始建於同一時期的寶善橋。該橋又稱瞿家石橋,保存得比九如橋齊整些。該橋數年前我也到過,這次因時間關係就沒有重訪。
3月初,玉蘭花開油菜花黃,春風漸綠楊柳岸,身邊的景色逐漸明媚起來,疫情陰霾似乎也有些減輕。
3月8日下午,再次途徑新場鎮,本想去看看位於五灶港上的明代保佑橋,因時間關系走至半路未再前往,見路旁不遠處竹林掩映處見一處浦東傳統民居,走至近前才發現是我2013年1月曾到過的康家宅。
走過竹林間曾經青磚鋪路的田間小徑,來到康家宅前。
康家宅為清代建築,是浦東新區一處文物保護點。不過眼前的康家宅顯然是近年重修過,失去了老宅原來的韻味。
我還是喜歡7年前我所看到了康家宅原來的樣子,盡管有些破敗,但卻保留有浦東傳統民居的那份韻味與滄桑。
離開康家宅,來到附近一座名為「斜路港橋」的農橋。
這種仿趙州橋樣式的水泥拱橋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上海市郊常見的橋梁,與機耕路相連接,便於農用拖拉機等通行。這種水泥橋樑的出現使只能供行人行走不能車行的狹窄的古石橋逐漸退出鄉野歷史舞臺。鬥轉星移,而今這種水泥拱橋已被寬闊堅固的水泥樑橋取代,日漸斑駁失修的水泥拱橋漸成棄橋。
在橋畔怒放的油菜花的映襯下,這座建於三、四十年前的水泥拱橋顯得有些滄桑與落寞。假以時日,這些半新半舊逐漸凋零的橋也會與那些建於上世紀初以前的古石橋一樣,成為供人憑吊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