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陳盈國:上海的橋樑。

陳盈國:上海的橋樑。

立冬·泖江大橋

我這次又歷時一年的時間拍攝了“二十四節氣-橋梁”,始從2020年的立冬至2021年的寒露節氣,是繼前二輯“花卉”、“建築”後的第三輯“橋樑”,本輯我選取了各種各樣的橋,有古橋、旱橋、公路橋、小區橋、現代的橋、商場裡的橋……是為了更多方位地介紹上海的橋。

小雪·龍騰大橋

大雪·松浦三橋

魔都在大家的印像中,是中國的大都市,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組合而成的城市森林。和周圍浙江省、江蘇省的一些城市比起來,上海缺了些柔和的江南味道,多了一點現代都市的繁華。但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毗鄰東海,水網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滬上有四萬多條河道,湖泊40多個。這就意味著上海橋梁數量也是不少。

冬至·在建的橋

小寒·蓮花南路隧道

在上海看橋,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旅行體驗。細心觀察,會發現上海有這四種橋梁,分別代表了不同階段的城市發展和形態,很有意義。

要說上海最有名的古代橋樑,很多老上海人都會想到位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上的放生橋。這座橋的來頭不小,它是整個華東地區最大的五孔石拱橋,建造明代隆慶5年,也就是1571年,後來在清朝嘉慶年間重建。但我拍了其他的古橋。

大寒·小區的橋

立春·嘉閔高架橋

雨水·莘松路橋

對於非上海土著來說,上海最有名的橋莫過於諸多電視劇裡出現過的這座鋼結構橋梁。很多遊客誤以為影視劇裡老上海這座鋼結構橋是外白渡橋,但其實細辨之下才發現,原來是浙江路橋。這兩座橋長得很相似,也都橫跨在蘇州河上,都具有老上海風情。

驚蟄·馀橋橋

春分·徐浦大橋

改革開放後,對市民生活影響最大的,那就是「浦字輩」大橋,也就是黃浦大橋、楊浦大橋、盧浦大橋、徐浦大橋、閔浦大橋、奉浦大橋等一系列連接黃浦江兩岸的大橋了。這些橋梁,改善了交通,也促使了浦東地區的發展。曾經「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狀況,一去不復返。我拍了新改建的橋。

之前這三種橋,有的代表了古代的上海、有的代表近代、有的則是改革開放的標志,現在還有一種橋,代表了上海城市建設發展的現狀。上岸江東岸22公里的公共空間裡,共有12座雲橋。這些橋不對機動車開放,專供市民騎行、漫步,連接打通了濱江岸線,而每座橋的造型也各有千秋,漫步在這裡,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可是我拍了旱橋、小區的橋。

清明·福連橋

穀雨·雲間第一橋

還有,上海以橋命名的地方也不少。如提籃橋、東新橋、楓林橋等等。如果朋友有興前往,就會發現其實哪裡沒有橋,這些名稱以何而得呢?原來上海近百年前是一座曲流飛虹,波光天影的“水城”,今日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市區,那時卻是浜渠交錯,河網密布:一座座木橋,石橋貫穿平濤碧水,只是隨著時代的前進,水城悄悄隱去,橋沒名存。今天當我們駐足在無橋處,追溯有橋時,細細玩味,也很有一番情趣。

立夏·蒲匯塘橋

小滿·春申塘橋

歷史上,上海之成為“東南都會”,頗得利於水。在城廂緩緩流淌的有肇家浜、方浜、薛家浜等,城北有洋涇浜,城西有周涇和泥城浜,城南有陸家浜。今天的延安東路即當年的洋涇浜,浜上曾建有八橋,今浙江路口東新橋就曾舊名。

提籃橋是滬東交通要道,原是提籃觀音廟前的小橋,五十多年前已是上海著名的橋啦。斜橋原跨陸家浜的一小石橋,與肇家浜,陳家浜相接,形成斜角故名,同時還派生出方斜路、斜徐路、斜土路等。

芒種·盧浦大橋

夏至·聖芭芭橋

過去被稱為上海「龍須溝」的肇家浜,現成為了一條花壇相接,車水馬龍的林蔭大道。盡管浜已填及,橋也拆除,但尚留其名,若以楓林橋為中心,向東有小木橋、大木請和打浦橋;向西有東廟橋、謹紀橋和天鑰橋。

小暑·辰山塘橋

大暑·高鐵橋

立秋· 松浦大橋

處暑·金山大橋

白露G60景觀橋

秋分·永興橋

寒露·綠洲鐵索橋

霜降·長興東路跨線橋

此外,西門外西藏南路有南陽橋、還有八仙橋、虹橋、莊家橋等,還從無橋處尋找當年的橋在上海還有更多,這就留給朋友們自己去尋覓吧!

作者近照(王琳攝影)

陳盈國先生為國家級高級攝影師、工藝美術師。畢業於大學中文、攝影專業。曾在《文匯報》社任職。

陳盈國先生擅長於新聞、人物、建築、風景等各類攝影;其參加上海「世界攝影家看上海」活動並獲獎;也參與多本上海市《上海重大工程》畫冊的空拍、拍攝;《上海攝影》雜志和其他雜志、畫冊的編輯和拍攝工作;其攝影作品發表於全國各類報刊、雜志、網站。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