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上海石庫門的前世今生:傳統元素與近代元素於一體的石庫門建築。

上海石庫門的前世今生:傳統元素與近代元素於一體的石庫門建築。

原先容納上海六成人口的里弄住宅只剩下1900多處,5萬棟石庫門居住建築單元,其中又有一半以上被納入舊改範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一幢幢凝結無數老上海記憶的石庫門建築正在被推倒、拆除。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於2010年9月在上海舉行,有幸去上海拍攝,拍攝完世博會之後,我在上海閑逛了幾日,去石庫門拍攝了半天,當時,看到的石庫門人家的確陳舊破爛不堪,看來不拯救會直接影響國際大都市的名聲。

帶你走進2010年時期的石庫門,看看沒有經過改造過的石庫門是什麼樣子的。

石庫門裡弄房屋曾經是上海市民最常見的房屋,也成為上海老一輩市民最值得回顧和記憶的房屋。可以說,石庫門裡就是孕育上海人的孵化器,是當時上海市民一種身分的特殊標記。

石庫門是上海獨有的建築形式,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至1930年代逐漸退出市場,前後風靡半個多世紀。它的演變和發展,影響了上海城市建築的傳統佈置和結構,是上海建築從舊城鎮向近代大城市轉型中出現的獨特標志。現全市尚存的每一處石庫門建築,都顯示出獨特的風格和源流。

據專家估計,解放前,全上海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居住在石庫門裡弄房屋中,石庫門成了具有上海特色、全國罕見的特色民居。中國郵政在1980年代發行的全國民宅郵票,將上海石庫門裡弄房屋作為上海民居的典型代表,就是一個佐證。

我在豐樂裡停留的時間最長,走進去和居住在這裡的阿婆、阿叔了解了豐樂裡的歷史。

豐樂裡(四川北路1999弄)是石庫門裡弄住宅,分為南北兩片,建於1916年。有磚木結構二層住房108幢,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據未查證之說,當年康youwei在上海期間曾在豐樂裡住過。 1928年的太陽社也在這裡面成立。現在這裡仍為居民住宅。

石庫門的起源:傳統元素與近代元素於一體的石庫門建築

1853年小刀會起義,大批難民湧入租界,打破了「華洋分居」的局面,致使租界內住房嚴重缺乏,於是英國商人建造大批木板房屋出租牟利。

到1860年前後,租界內木板房屋達到8000餘幢,採用聯排式佈局,以不同名稱的「裡」命名各個行列組合,成為上海近代裡弄式街坊的濫觴。但這種簡陋的毗連式木板房容易引起火災.

1870年後被租界當局取締,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既符合消費者的文化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又適應近代大城市規劃和管理要求的新式建築,這便是融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傳統元素和近代元素於一體的石庫門建築。

每個建築單元依西方建築作毗連式排列組合,形成石庫門裡弄。

作為建築標志的石庫門,早期的比較簡單,只是條石門框內設兩扇黑漆銅環大門,兩側高墻和左右廂房的山墻相連,稍晚的在石門框上方砌出類似西式建築門楣或窗楣的山花,呈三角形、半圓形、長方形等多種形式,山花內塑浮雕花飾。

永安裡,包括四川北路1953弄和多倫路152一192號兩部分,皆由永安公司地產部投資興建,屬於新式裡弄住宅。

新式石庫門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宅建築,通常被認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之一。新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在房屋結構上有所改進,由老式石庫門的立帖式改為磚墻承重,一般使用人字屋架,有的局部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

這家住戶住三戶人家,每戶大概十幾~三十平方公尺面積。三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沒有衛生間,使用馬桶如廁,這戶人家聽說馬上要改造這一片舊房,據說每戶人家要補償一百多萬,阿婆說:一百多萬在上海能買到幾平方面積的房子呢?上海的房價可是高得嚇人啊!

老式石庫門住宅,一進門是一個橫長的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正對面是長窗落地的客堂間。客堂寬約4米,深約6米,為會客、宴請之處。客堂兩側為次間,後方有通往二層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其進深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後天井後方為單層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廚房、雜屋及儲藏室。

整棟住宅前後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墻、廂房山墻組成,正中即為“石庫門”,以石料作門框,配以黑漆厚木門扇;後圍墻與前圍墻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閉的外觀。

石庫門雖地處鬧市,卻仍有一點高墻深院、鬧中取靜的好處,頗受當時居住在租界的華人士紳、富商的歡迎。 在20世紀10年代以後 老式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

新式石庫門大多採用單開間或雙開間,雙開間石庫門只保留一側的前後廂房,單開間則完全取消了廂房。新式石庫門在內部結構上的最大變動是後面的附屋改坡頂為平頂,上面搭建一間小臥室,即亭子間。亭子間屋頂採用鋼筋混凝土平板,周圍砌以欄桿墻,作曬臺用。為了減少佔地面積、節省建築用材,新式石庫門還縮小了房的進深,降低了樓層和圍墻的高度。

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是位於馬當路的石庫門房屋,建於1925年。朝鮮三一運動以後,韓國臨時政府幾經遷移於1926年入這裡,當時金九任國務領(相當於總統)。 1932年,由於韓國臨時政府成員遭到日本軍警的逮捕,被迫撤離上海。但它是韓國臨時政府在上海辦公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舊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主址)

是一座磚木結構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一大宿舍舊址建築整體採用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風格;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對於一些結構比較好的建築,雖經長期使用,但結構損害比較小,而且整個裡弄相對比較完善,房屋內部格局、設備也比較適合居住要求的,就被列為風貌保護裡弄而受到保護。

石庫門枃圖為古典樣式,外墻為清水紅磚墻面,窗洞上為磚拱,下面有白色窗臺,與紅墻形成色彩對比,墻面上局部凸出壁柱,不落地。

建築立面為青磚嵌紅磚帶飾,層間有線腳裝飾,人字形屋架。山墻下方為一對弧形木質玻璃窗。豐樂裡的石庫門造型簡潔,為拱形門楣,砌磚橫匾,顯現出老石庫門裡坊住宅的秀麗典雅。

上海的石庫門主要集中在黃浦區、盧灣區和靜安區,包括,盧灣區成都南路正元裡、淮海巷、美仁裡;盧灣區的長樂路慶福里、中和屯、高福里;盧灣區茂民北路興慶裡;靜安區石門一路新華裡;靜安區威海路張園內的春陽裡、祥雲裡。仍有200萬左右上海人住在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是近代上海弄堂的標誌之一,它最具海派的特色的優秀建築群體,既具有傳統江南的建築特色,也融合了西方連體佈局的風格,是近代中西合璧的優秀作品。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