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最後的橫沔。

最後的橫沔。

前陣子聽說被納入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西片區(生態保育旅遊區)規劃範圍的橫沔古鎮已開始保護性開發,便想趕在古鎮拆改前再看一眼盡管破落蕭條卻還保留著江南水鄉古鎮日漸消失的質樸和原始景象的橫沔古鎮。 2019年12月23日下午途徑橫沔,特意下車走進橫沔老街看看。

橫沔因枕橫沔港而名,地形如盤,原為古時臨海煎鹽的小五灶所在地,因此曾有小五灶、吉氏盤之名,貫穿橫沔東西向的鹽船港顯然也因運鹽航道而得名。元代時因此地多水,自然河港交織,溪水常滿,又有「沔溪」之稱。傳說南北向的橫沔港形似旗桿,其南端的搖紗港西北走向,至小高峰地與東西向的鹽船港交匯,呈三角旗狀,小高峰是塊氽地,恰似旗珠,有歇後語「旗桿跌倒-橫沔(眠)」之說,橫沔之名由此而來。因產鹽,舟楫往來,貿易頻繁,在橫沔港與鹽船港交叉口人口漸漸匯聚,興起市鎮,到清後期蔚為繁盛,與新場一樣,橫沔初因鹽而興而成集鎮,後來則商貿業遠不止於鹽一項,而是重要商品水運集散地。從地理位置來看,在水運為主的年代,橫沔是浦東川沙與南彙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入列浦東十八鎮。

時過境遷,當交通進入以陸路為主的當今時代,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鄉的橫沔日漸寥落。幾年前我特意到了橫沔,古鎮殘存的建築輪廓線和那種水鄉集鎮景色斷片,保存了幾分在江南水鄉日漸消失的質樸和原始,透著遲暮寥落中寧靜祥和的鄉居氣息。 2013年橫沔集鎮所在的沔青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走進橫沔,我頓感來得有些晚了。

走下橫沔港橋,來到河西街,發現橫沔古鎮拆改已全面鋪開,河西街上的老屋已大多拆除,眼前這兩幢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木板樓墻還依稀有文革期間標語的老屋是河西街僅存的幾幢老屋。

走上沔溪第一橋,橋兩端橫沔港兩岸的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岸線因一些老屋的拆除而顯得有些支離破碎。

過橋進入中大街、寧遠橋、花園街,一路而行,但見沿街那些年久失修的明清及民國時期老建築大多拆成一片瓦礫,僅保留了幾處相對有代表性和相對完好的老建築及風貌街景片段。

當然,看得出主事者還是有點眼光,確定保留的這些街景片段和老建築是橫沔古鎮的精華點。

據說在對橫沔古鎮保護性開發中會力求保留和還原傳統橫沔風貌保護區的古鎮格局,盡可能保持歷史建築的原真性,但要在局部根據功能需求進行功能植入,手工工坊與商業、餐飲、娛樂、旅館、民宿等交織,建設複合型古鎮社區。如此不難想像未來在這些倖存的老建築旁接續的將是仿古新建築及街巷。拆毀真古董代之以假古建,這類蠢事居然會堂而皇之屢屢重演,而今又將出現在橫沔古鎮的廢墟上。數百年橫沔古鎮的氣韻將在所謂保護性開發的名義下隨著此次古鎮的大面積拆改而中斷湮沒,這是古鎮橫沔的一次兇多吉少的渡劫,不能不說是浦東水鄉古鎮歷史文化的一場浩劫與悲哀。

再看一眼橫沔古鎮最後的原真街景,未來的橫沔古鎮將只是一處徒有水鄉古集鎮和「中國傳統村落」之名的與上海迪士尼配套的仿古旅遊休閑街區。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