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午後,我來到上海浦東暮紫橋老護塘一帶尋訪大壽橋和聚龍橋。
築成於北宋皇佑年間的老護塘,暮紫橋至小灣一段護塘及兩側河道保存完整,東為禦寇河,西為西運鹽河,是浦東古代水利地貌保持最好、遺存的古海塘風貌最明顯的地方。
眼前的這條小河就是御寇河,也稱為東運鹽河。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的暮紫橋就東西橫跨禦寇河上,可惜古橋已不存,但暮紫橋作為地名則流傳至今。
暮紫橋古石橋確切橋址已不可知,或許就在我眼前的河岸邊。禦寇河在暮紫橋的這段現名“東河塘港”,與此相對,老護塘西側的西運鹽河則現名為“西河塘港”。東河塘港是浦東合慶鎮與唐鎮的界河,河東為合慶,河西則為唐鎮。東河塘港東的小村落名為“奚家宅”,據說是老護塘西側沈沙港奚家宅的分支。
沿著奚家宅一條南北向的村路前行,驀然發現我要尋訪的聚龍橋。
這座南北走向橋跨一條名為「團龍港」小河上的一跨平板石橋,橋長15.7米,寬1.26米,橋面由兩塊長6.3米、寬0.63米、厚0.35米的金山花崗巖石組成。
南北兩橋墩由青石塊砌成,橋墩上有長2.06公尺、寬0.52公尺、厚0.3公尺的石橫梁。
橋石上鐫刻的「聚龍橋」橋名還較清晰,橋名旁還鐫刻有「中元庚午」、「民國十九年」等建橋銘文。由「庚午」及「民國十九年」推算,此橋建於西元1930年,距今約90年了。不過,橋北堍有銘牌雲此橋建於清末民初,如此或許聚龍橋是在1930年重建罷。
聚龍橋橋坡由花崗巖石條鋪成,橋南還有青磚鋪成的小徑遺跡,而橋北之路則已被農舍隔斷。
團龍港淤塞較嚴重,尤其是南岸臨河農舍侵占河道,使得聚龍橋南堍幾為臨河農舍圍擋,影響了石橋的觀瞻。
離開聚龍橋,折向西南行不遠就看到大壽橋。
大壽橋跨一條東西向名為「葦蒲?」的小河上,團龍港、葦蒲撻這兩條東西向小河皆與南北向禦寇河相匯。
大壽橋為三跨平坡式石橋,長12.4公尺、寬1.48公尺。大壽橋原本應是雙拼石橋,但現在則是三拼,顯然橋面中間的狹長條石是後來加上的。
據說,大壽橋前幾年還是斷橋,北跨橋石坍塌,現在已補修完整。大壽橋南北橋墩由青石塊壘砌成,河中的兩橋腳各由兩塊條石構成雙拼立壁墩,橋墩和橋腳上各有一塊長2米、寬0.45、厚0.3米的石橫梁。橋腳有橋聯兩副,可惜被水泥覆塗。
橋面石的兩側鐫刻“大壽橋”橋名,其中東側橋名旁還鐫刻兩段橋銘文字,北端橋銘為“中元丁卯年”,南端則為“張國模建造” 。張國模,字竹溪。由此看推算此橋建於民國十六年,即西元1927年。而民國《川沙縣志》則記載:大壽橋“造成年月:十八年七月;工程需費:七百圓;捐贈者:張竹溪”,建橋時間有出入。或許,大壽橋開建於1927年,建成於1929年?
石橋取名“長壽”較多,而以“大壽”為橋名卻是鮮見,不知當年建橋者為何要取橋名“大壽”,莫非恰逢捐建者張竹溪大壽之年?或許是為了與老橋有所區分,近年來在大壽橋西側新建的水泥橋倒是取名 “長壽橋”,顯得順口些。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許是石橋建築史的最後年代,斯時取代石橋的鋼筋水泥乃至鋼架結構的橋樑已逐漸開始在中國大地出現,橋梁史即將開始新篇章。或許,暮紫橋奚家宅這兩座民國時期石橋呈現的已是中國石橋建築的最後身影,比起古石橋而言,這兩座石橋無疑是年輕的,已不能稱之為古橋,而只能稱之為老橋。老橋不古,可也已歷經了近九十年風雨,橋面斑駁,橋石字刻和花紋也已逐漸消磨,若干年後也將步入古石橋行列。
抬望眼,中國石橋身影漸遠漸湮,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