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隨著大巴車緩緩駛出虹橋高鐵站,友工有錢聯合龍湖公益基金會舉辦的「工友家遊日」活動正式開始,來自五湖四海的工友家庭相聚上海,開始了為期一天半的家庭城市體驗之旅,從外地趕來的工友與家人都準備好了行程碼、健康碼,做好了核酸檢測。
這次「工友家遊日」是專為建築工友舉辦的公益活動,旨在能增強工友身分的歸屬感,增加工友與家人,尤其是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豐富生活體驗。成功招募的工友家庭可以一起暢遊迪士尼樂園和外灘等上海經典景點。
(工友家庭在外灘合照)
為留守兒童創造美好的童年回憶
“平時爸爸媽媽很忙,我好久沒見到他們了”,跟著爸爸來參加活動的佳佳說,“今天特別開心,一整天他們都陪著我玩。”
根據2016年多部門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統計結果,全國不滿16週歲、父母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如果只算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話,隊伍規模將更龐大。
(在迪士尼遊玩)
《留守兒童藍皮書》指出,約有12%-13%的留守兒童一年都無法與父母見一次面,導致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親密度有問題,甚至影響到學習狀況。疫情結束後,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顯著增加,親子關係明顯好轉,也佐證了孩子與父母互相陪伴與多溝通的重要性。
這次工友家遊日活動中,有13個孩子來到上海與父母共度週末,年齡最小的2歲。他們難得有機會來父母務工的城市看看,見證父母作為一線建設者鑄造的繁華;在迪士尼和卡通人物互動,體驗眾多遊樂項目,和家人一起留下珍貴的童年回憶。
(在迪士尼遊玩)
留守兒童伴隨著城市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而出現,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到堅持政府主導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倡導全民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著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監護、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留守兒童家庭給予幫助,使得外出打工的工友能夠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繫、多見面,給予更多的親情關愛。
豐富工友生活體驗,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除了帶著家人的,還有和工友結伴一起遊玩的。四五十歲的工友平時不捨得花錢,這次在年輕工友的影響下,也報名了活動,算出了趟「遠門」。
工友龐大哥曾經參與了迪士尼的建設,這次“故地重遊”,從建設者轉變成了普通遊客,讓他感慨良多。 「從2013年到2016年,我跟工友們參與了寶藏灣的建設,寶藏灣是迪士尼第一個以海盜為主題的園區,全球唯一一個就在上海迪士尼。」龐大哥說起曾經參建的項目還是記憶猶新。 「感想友工有錢和龍湖公益基金會讓我有這個機會可以回來看看,我們施工的時候就想著以後遊客多了是什麼樣的,現在總算知道了。」
(龐大哥在寶藏灣)
像龐大哥這樣有機會重回曾經參與建設的工程的工友是少數,大部分工友在項目結束後馬上就接下一個項目,沒有機會回來看看。他們參與了城市的建設,更應享受城市發展的紅利。
據《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我國農民工總量已超過2.88億,其中外出農民工超過1.7億,他們因為背景、文化水平、語言和習慣上的差異,更傾向於在封閉的小圈子內活動,尤其是年齡大的工友很少會離工地太遠。如何讓工友在建設城市的同時更好地融入城市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政策層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是實現城鎮化的核心問題」作為黨中央的重要戰略部署,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升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
社會層面,正確的輿論導向是農民工城市社會融合的催化劑。讓市民了解真實的工友群體,減少甚至消除社會歧視。保障工友的話語權,提高工友對城市的適應與認同。同時,促進工友參與城市社區生活,讓他們在社會活動中建立新的社會和諧關系。
友工有錢和龍湖公益基金會希望可以多提供一些專屬的活動機會,讓工友走出工地,越來越多地活躍在城市生活中;讓更多人看見工友群體,加深群體間的理解。此前,在世界城市日專題論壇中,友工有錢邀請工友代表列席發言,在國際論壇上講述自身的經歷,並倡導社會各界在所在領域對工友們提供支持。
同時,友工有錢也在積極回應國家關於建築業數位化轉型的號召,在工友的工作場景、就業機會、技能培訓等領域發力。結合產業經驗累積,希望能透過AIOT、大數據、雲端計算等技術在數字化創新工具中的研發與應用,助力傳統建築產業的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為工友、班組和施工單位搭建靠譜有效的合作橋梁,讓工友幹好活多掙錢,打開職業發展通道,激發成長積極性,攜手祖國工友邁向美好生活,推進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