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韓湘水博園展現與黃浦江主題相關的生動文化歷史,故這裡有著「浦江魂」的美譽。 2021年3月30日下午,記者與上海朋友王國堅、黃巧妹、邱澤蓮、劉鳳、王金魁、金福康、徐和音、羅建青、 葉仁民、 曾維新、王玨等一行,在結束了江南甪直、錦溪與千燈三個古鎮水鄉行的觀光後驅車回返上海的首站到此觀光。
韓湘水博園留影(攝影:王國堅)
走進韓湘水博園,順著觀光棧道漫步而行,在植物茂盛秀水掩映中間的園林中,一座座造型各異的小橋相繼映入人們的眼簾。同行的張又石與王國堅相繼對記者說介紹說,這裡面擁有著25座橋分佈在園林中,堪稱是一座古橋博物館。
園中橋景(攝影:王玨)
徜徉園中觀賞一座座古橋和仿古橋不僅是一種美妙的視覺享受,更是對中國傳統古橋博大精深的建築藝術的深刻感受。這里或聚集、或散落在園區的各個角落的橋又有著不同的看點。
橋上留影(攝影:馮贛勇)
例如五孔的韓湘橋、單孔的香涇橋、三孔的醒獅橋,還有跨樑式平橋、曲橋、廊橋,每一座橋都有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讓人在遊園中彷彿與歷史相伴,與古人同行。園區內長廊、小橋流水間的亭臺都以灰磚黑瓦登場,朱紅的雕花木格門窗、青磚鋪設的地面,處處彰顯著傳統建築的精彩。
外婆橋(攝影:馮贛勇)
這座毗鄰黃浦江的水博園整體規劃面積約1200畝,其中古生態園區佔地約400畝,古文化園區及鄉村休閑區佔地約800畝。水博園是以保護水源、保護母親河、展示黃浦江歷史、文化和馬橋古文化為主題,以文化展示、生態示範、休閑旅遊、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大型生態園區。是上海難得一見的集齊水、橋、亭、臺、樓、閣、樹、花、草、木的古典園林。
姜太公釣魚亭(攝影:黃巧妹)
來到水博園古生態園區,只見這裡成片成林的古樹,或參天高聳、或老態龍鐘、或殘枝新發,銀杏、香樟、紫薇、木瓜、金桂、銀桂、對節白臘、紅櫸、白櫸、瓜子黃楊,各領風騷,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副蒼勁、幽深而又充滿活力的古生態畫卷。
江南水鄉甲天下(攝影:馮贛勇)
與此同時,這裡與古樹相伴的是形像生動、形態各異、取自不同地域、重達幾十噸、上百噸的巨石:太湖石、三江紅、鐘乳石、火山石、靈璧石。有的如群峰巍然、有的似仙女晨讀、有的像如來打坐、有的如大鵬展翅、有的更像遠航的風帆,給人以鬼斧神工之嘆。
一帆風順石(攝影:馮贛勇)
除之之外,在韓湘水博園的不少建築設計堪稱是神來之筆。如坐落在湖中的捧月亭以三座矮亭托起一座高亭,似三星捧月,一飛沖天;刻有「一帆風順」四個大字的石帆是一塊高8米、寬3米、厚0.4公尺的巨石,它矗立在江邊的木船上,彷彿在為江中航行的船隻祝福、祈禱;以韓湘橋為中心的古橋群落,把拱橋、廊橋、平橋及古戲臺連為一體,形成一個龐大的、四通八達的古建築、古石橋群,在湖水的映襯下,如蓬萊仙境,令人神往。
古韻廊橋(攝影:馮贛勇)
在韓湘水博園觀光,人們在觀光賞景的同時還能在古文化園區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裡面集中發掘並展示了黃浦江水文化、馬橋古文化及馬橋歷史文化名人,建有馬橋古文化遺址模擬館、董其昌畫院等。
園中望黃浦江(攝影:王玨)
前面提到水博園有著「浦江魂」的美譽,自然得說到其中的淵源。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從春秋戰國時期開挖,到明朝永樂年間基本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黃浦江歷史文化展示館內系統地介紹黃浦江的形成及在治理當中做出傑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和有關黃浦江水系的歷史事件、文獻、文物等。
大禹雕像(攝影:馮贛勇)
其中包括歷史名人範仲淹、海瑞、林則徐等當時給皇帝的奏疏、治理工程的碑文及抒情感懷的詩歌散文,向人們展示了歷史的厚重和先人的智慧,緬懷先人、警示後代。古文化園區將配以古樹、古橋、仿古建築,營造古文化的氛圍,還原古文化的空間,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與發揚。
園中一角(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近兩個小時的上海韓湘水博園一遊真是深感愜意無比,從一個側面來說,這座在大都市中心城區邊緣的生態園林,對於生活在喧囂而嘈雜的環境、忙碌而疲憊的都會人來說,無疑是個世外桃源。
浦江魂紀念石(攝影:王玨)
與此同時,韓湘水博園由於緊靠黃浦江,所以浩大的黃浦江也成了水博園的一部分,這種自然而巧妙的藉景使水博園更顯得自然而博大,也為它的主題做了更好的詮釋。
古樹下留影(攝影:馮贛勇)
韓湘水博園既不是現代的、時尚的,也不是傳統的、江南園林的復制和教科書般的循規蹈矩。在看似毫無章法、粗放隨意的佈局和設置中,這裡卻蘊含著獨具匠心的設計和獨樹一幟的風格,令人觀賞後回味無窮。 (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