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六灶重遊。

六灶重遊。

六灶老街向學街是上海浦東7處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幾年前曾走過。 2020年1月12日下午,車經六灶,特意下車又重走了一次。

上海浦東南彙的東部地區在宋元時期大部分還是大海,因而熬波製鹽是當地的主業,濱海鹽場形成場、灶管理機制。灶,即鹽灶,熬波煮海製鹽的灶,灶是鹽場最基層的管理單位,自南向北排序。六灶鹽場排序第六,故名“六灶”,境內東西向的河道六灶港就是西運海鹽的航道。六灶成集鎮於明代,至清代已具有一定規模,主街向學街是一條全長3裡許沿六灶港修築的對面街。滄海桑田,隨著海岸線逐漸向東延伸,明清時六灶由原斥鹵之區變成可墾農地,鹽業逐漸為農業所代替。市河六灶港裡貨船裝卸和六灶街上店肆裡賣的已不僅僅是食鹽,而是稻米、棉花、布匹及南北貨日雜用品等了。今天的六灶不再是上海南彙的鄉鎮,而是上海浦東川沙新鎮六灶社區。

從南六道六灶港橋下走進前街後河的六灶向學街,由東西行,眼前是一幢兩層小樓。這應該是建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建築,二樓欄簷還有簡潔的木雕花紋。

向學街已無商鋪,臨街都為住戶,當然不乏來滬外來人員租客。向學街南北兩側有不少老屋已被翻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更近的新屋取代,不過傳統的浦東民居老屋也有不少,因而江南水鄉集鎮歷史文化風貌還能斷斷續續看到一些。

眼前處於街轉角處的錢家廳是新修繕過的老建築,看起來有點精緻精巧。

當然向學街上更多的老屋還是未經修繕的原貌,歷盡滄桑的模樣更有韻味。

這些老建築因為原先是店鋪,改為民居後仍能看到原先作為店鋪時外墻佈局,如排門板等。

行至中市,走上六灶港上的大橋西眺,在陰霾天氣下,六灶老街的水鄉集鎮景色有種蒼茫落寞的憂傷。

繼續沿向學街西行,來到六灶關帝廟。此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僅一間門面大小,約35平方公尺。廟門緊閉,無緣入內觀看。

幾年前走六灶老街,過六灶關帝廟西行一段見未有老建築便折返了。這次因為想尋看六灶古戲臺,便繼續西行。

街北側一棟年久老屋吸引我注意,老屋墻門間西側粉墻上有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寫上去的毛主席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時光倒流五十年,多少事,光陰迫。

過小橋,橋西可見青磚砌就得河埠岸,這是江南水鄉集鎮較常見的河埠岸形制。

橋西堍南側還有條石鋪砌的石級通往河邊,這些顯然是當年原物,而小橋已變作水泥橋,原先的石橋板已不在。

繼續前行,街上時或能看到幾棟老建築。

一處老屋院墻裡臘梅花枝出墻來,給人冬未盡而春將至的清新氣息。

繼續眼前一幢很有韻味的兩層斑駁老樓令人眼前一亮,原來這就是六灶城隍廟原址,古戲臺就在樓後。此樓所在區域現在是一家小工廠,時過下午4時,樓門上鎖,未能入內一看,有點遺憾。

沿先學街折回至南六道六灶港橋下,繼續東行,想看看據說已有二、三百年歷史的傅家祠堂。見有一幢浦東傳統民居,老屋有些破敗,為來滬外來人員租住。

通往屋前的路面是青磚鋪砌的彈格路,庭院地面也是青磚鋪地,很有浦東傳統民宅的風格。我意為那就是傅家祠堂,後來知道不是。傅家祠堂應該還要東行,我見前方未有老屋跡象,加上有柴犬擋路,天色漸暗,也就沒有前行。

六灶老街,一東一西兩座古建築傅家祠堂和古戲臺,就留在以後再尋訪罷。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