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魔都「浦東美術館」參觀…
該館位於上海小陸家嘴核心區,經歷了3年的建設,於2021年7月8日起正式開館。由陸家嘴集團投資、建設和運營。他是浦東新區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是“上海國際文化場館新地標”和“國際文化藝術交流重要平臺”,專業定位為“以國際藝術展示交流為主,兼顧國內藝術展示”,是國內首家以展示國外優秀藝術作品為特色的展示型美術館。這座浦江東岸的全新文化地標,將成為面向所有人的藝術「領地」。
浦東美術館面對外灘歷史建築群。位於陸家嘴濱江第一線,緊鄰東方明珠塔、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築面積40,590平方公尺。分地上4層,地下兩層,包括了13個大小不一的展廳。除了2個面向外灘的「鏡廳」外,貫穿4層30公尺的「X展廳」也是特色之一。東側的綠地成為從美術館延伸出的藝術公園,也是舉辦音樂節、藝術節等重大戶外活動的草坪公園。西延伸到黃浦江面,與沿江景觀規劃及東岸貫通工程結合。
法國著名建築師、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試圖通過浦東美術館創造的一系列“呈現的排列”,為藝術陳列創造安置的空間。他認為,詩意的維度在浦東美術館的表達中特別重要,建築與藝術在對話中永存,藝術與詩在建築中不斷打磨彼此的意義。他在設計中採用了「領地」(Domain)的概念,希望觀眾的參觀之旅始於踏入建築週邊場景的那一刻,「我希望浦東美術館像是沈靜融合在廣袤大地上的一方雕塑,人們看過去的時候不要認為這是個獨立的建築,而是和地、景和空間小品搭配延續,自然而然連貫在一起。玩一場互動遊戲」。建築立面和地面主要選材均為山東白麻大理石,透過不同的打磨工藝,構建出不同的質感,營造出建築與週邊景觀的和諧統一感。室內光設計採用自然光與人工光結合的方式。希望為觀展體驗營造三種自然光線的模式:全暗息、全天光和部分遮擋濾光,可根據展覽的不同要求而設定,以此為策展人和藝術家們的創作和展示自由提供各種可能。
一走近美術館,就覺得自己就是一件藝術品。除常規展廳外,浦東美術館還設有幾個獨一無二的特殊展廳。中央展廳位於美術館館體中央區域,貫通地下一層至地上四層,在底面一角還設置了升降臺。這樣堪稱「巨型」的展廳內,觀眾可在不同樓層獲得同一件藝術作品的不同視角與觀賞體驗。而在建築物朝向外灘的一面,則是浦東美術館標志性的兩個特殊展示空間-鏡廳(Glass Hall)。兩處空間內均安置了整面高反光的LED螢幕,設計理念取自藝術家杜象提出的「第四維度」。鏡廳本身構成了兩方狹長的展示空間,可以安放裝置藝術、展示多媒體藝術作品,而高透的鏡面也能完美倒映出黃浦江對岸外灘的景象。
今年,浦東美術館與世界級美術館、藝術機構及藝人攜手,將為觀眾帶來四大重磅展覽:「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蔡國強:遠行與歸來」及藝術家蔡國強特別為浦東美術館中央展廳打造的大型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胡安·米羅:女人·小鳥·星星」…
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
開幕大展「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是浦東美術館與泰特美術館合作的第一個展覽項目,將於2021年7月8日至11月14日向公眾開放。泰特美術館擁有從1500年至今的英國國家藝術收藏品和國際現當代藝術館藏。這次帶來的展覽,以「光」為主題線索,探索了藝術家們如何在每一種可以想像的媒介中,利用自然與人為環境中的明暗對比、冷暖色彩,借鑒科學,挖掘想像深度,試圖捕捉光的短暫效果,並利用光的情感聯想創作出動人心魄的作品。展覽精選了100多件泰特美術館的珍貴藏品,從浪漫主義畫家對光影的掌握和印象派畫家以光作為主題的直接描繪,到20世紀初的實驗攝影,再到以光為媒介打造更現代的沉浸式光影環境。
蔡國強:遠行與歸來
作為浦東美術館的第一位委任藝術家,蔡國強在浦東美術館的中央展廳內特別創作了大型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並帶來了「蔡國強:遠行與歸來」特展。 《與未知的相遇》以瑪雅文明的自然宇宙觀出發,將不同文明裡「脫離重力、擁抱宇宙」的故事,透過手工搭建的墨西哥煙花塔這一質樸形式,使用電腦控制的光之繪畫,打造聯通古今中外的「宇宙樹」與時空膠「蔡國強:遠行與歸來」特展則緣起蔡國強近年的「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在世界重要美術館舉辦展覽,與其館藏代表的西方藝術史對話。而上海,是蔡國強離開家鄉的第一個港口,伴他青春成長、也一路緣分至今。此外,洛杉磯蓋提文物保護研究院策劃的展中展「媒介的遠行」也同期展出。
胡安·米羅:女人·小鳥·星星
展期自2021年7月8日至11月7日的「胡安·米羅:女人·小鳥·星星」由米羅美術館與浦東美術館聯合舉辦,將展示西班牙國寶級藝術家胡安·米羅藝術生涯成熟階段(1937—1979年)的一系列經典。
參觀完展覽後,在4樓的餐廳喝了點下午茶。
離開時,夜幕已降臨,華燈初上…
作者在現場拍攝…
津門網作者 陳盈國先生為國家級高級攝影師、工藝美術師。中國攝影家協會網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中國馬業協會攝影家分會會員、長三角攝影俱樂部會員、上海市攝影協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等。畢業於大學中文、攝影專業。曾在《文匯報》社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