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11_08立冬
上次,我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記錄的是“植物”,這次是“建築”…
2019_12_07大雪
如今的上海建築還是各式各樣。我從去年2019年立冬(11月7日)至今年2020年10月霜降(10月23)日,在二十四節氣的日子裡又記錄了一下上海的建築……供大家指點!
2019_12_22冬至
在中國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實質,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築形像中顯現。
2020_01_06小寒
2020_01_20大寒
2020_02_04立春
2020_02_19雨水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實是江南文化,這種文化表現在建築上,現在還可以在郊區的一些遺留建築中見到。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時代,當時西方文化大舉東漸,西方列強在此建立租界。而隨著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上海也逐漸變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它的文化特徵是“海派”,即吸收許多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這些文化特徵反映在建築上,其特點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業建築的,以及其他建築形態…
2020_03_05驚蟄
2020_03_20春分
2020_04_04清明
2020_04_19穀雨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說是以裡弄房子為主。這種形式是:一條弄堂進去,兩邊都是住宅,叫石庫門房子(門框用條石築成),一個門就是一家,但現在已是三、四家合住。大門形式利用傳統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庫門),但門上門邊,也可以裝飾西方古典建築上的浮雕圖案,可謂中西結合。
2020_05_05立夏
2020-05-20小滿
2020-06-05芒種
2020-06-20夏至
原來,中國傳統的住宅是按社會等級來分類的,按官品的大小來確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樣,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許用鬥拱、畫龍鳳、堂屋的大小也有規定。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這種關係來分類,而多是從經濟條件出發。有錢的可以住別墅小洋房,沒錢只好住得差。能住上別墅的多是洋銀、大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略差一點的如中等公司總經理、大律師、大學教授等,則住在花園裡弄或高級公寓。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闆,高極職員等,則住裡弄房子。比這更差的,如浴室、理發店等服務性行業者,一般的工廠工人、小店小攤的等等,則住老式裡弄住宅或大雜院,這些人家房子小。更差的就是棚戶,兩邊磚墻,找一些木條擱置,上鋪油氈。這些人多為北方逃荒來上海謀生者,如黃包車夫、打短工的等等。還有一些從皖北、蘇北來的災民,以拾荒糊口,住的條件更差,找幾根竹竿,彎一下,兩端插入泥地,上蓋破油氈,稱「滾地龍」。地面很潮濕,只鋪些破席,蜷縮在內。有的災民還找不到睡的地方,只好露宿在金陵東路的人行道上,因為這裡面有騎樓,也就是上面有樓屋,可擋雨。這可見近代上海的貧富差別。建築,活生生地描述上海近代社會。
2020-07-06小暑
2020-07-22大暑
2020-08-07立秋
2020-08-22處暑
從商業性建築來看,海派還體現著它的競爭機制。上海南京路,在中國近現代稱得上是全國第一繁華的商業街了。這條街兩邊的大小商店鱗次櫛比,數也數不清。其中先施公司(今為時裝公司)建造得較早,1915年,其形式和規模十分引人注意。後來在它的對面又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商業建築,永安公司(今為華聯商廈),他們想方設法要超過先施公司,所以在屋頂上造了個“倚雲閣”,起到招徠作用。從此,先施公司的生意受到影響。於是先施公司也設法在建築上動腦筋,便在南京路浙江路口加建一座三層高的屋頂空塔,不但高度超過永安公司的倚雲閣,而且名字也更妙,叫摩星塔。於是生意又回到先施。但後來永安公司又做大動作,他們在浙江路對面建起一座高達20層的塔式高樓,稱“新永安”,不但高,而且形式新穎,使永安公司在上海灘上大放異彩。後來由於抗戰爆發,城市經濟和商業大受影響,故這場競爭也就此作罷。這些現象,也就是上海近代文化的建築表述了。
2020-09-07白露
2020-09-22秋分
2020-10-08寒露
2020-10-23霜降
上海的“海派建築”,更表現在建築形式上,上海的近代建築形式多樣,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英國的、法國的、德國的、西班牙的、美國的、荷蘭的、挪威的、日本的、印度的等等,應有盡有,而且古代的和近代的也都有,外灘江海關大門口的四根柱是最標準的古希臘陶立克柱式,而大光明電影院則是當時最「摩登」的建築了。以上海外灘為例,北起蘇州河北岸的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南至金陵東路外灘,這裡的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東方匯理銀行是法國巴洛克式的,中國銀行是近代中國式的,沙遜大廈是近代美國式的,匯中飯店是文藝復興式的,江海關大樓是折衷主義的,匯豐銀行是羅馬復興式的,英國總會是英國古典主義的等等。這些建築雖然風格多樣,但從外灘建築整體來看,卻又顯得那樣的協調、美觀,真可謂難能可可貴了。上海近代建築的海派特徵,具有積極向上、不拘一格和追求發展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對今天的建築,而且對今天的社會文化也都是有益的。
津門網作者 陳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