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恆隆廣場上班,靜安區有著大上海繁華中那份真正的典雅雍容,南京西路上的恆梅泰是如此令人陶醉。那時候66層高的Plaza 66是浦西絕對的製高點,白領們都為能在恆隆廣場這樣的高端寫字樓上班而自喜。只是,那時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讓我沒有太多心思去感受靜安的真正魅力;後來,做了旅行博主,終於讓“走出去”成為日常,迷戀在路上的朝朝暮暮,自然也會忽略身邊這座城市的美。
直到這次疫情,讓旅遊部落客們暫時停止了探索世界的腳步,我們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發現身邊曾經忽略的美好。終於在五月一個小雨的下午,我去了恆隆廣場附近,走進了熟悉又陌生的陝西北路。
說陜西北路熟悉,是因為以前在恆隆上班的時候,中午經常在陜西北路上的麵館裡吃地道的上海小面,或者在咖啡館里和供應商開會,要不然就是下班之後,和同事去小店裡閑逛買些流行小單品。馬路不寬,非常適合步行,是名副其實的林蔭道。
說陜西北路不熟悉,是因為這條百米道路由21處名人名居串聯起來;我那時候基本上是走馬觀花,沒有真正的深入其中,也沒有走入任何一間陜西北路上的新式裡弄的民宅和公寓,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陜西北路是上海的一條真正的歷史文化街,建築風格多元,歷經百年拼貼,將西班牙式、折衷主義式、文藝復興式、希臘神殿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揉捻其中,構成了現在陜西北路典型的兼容並蓄的海派風。
夏天的時候,道路兩邊的梧桐樹繁茂得遮天蔽日,風景這邊獨好。
陜西北路被老上海人稱為“縱貫小半部民國史”,宋氏三姐妹宋家老宅、許崇智舊居、董浩雲舊居、何東舊居、南洋公寓、華業公寓,曾經的名人府邸多立於街道兩側。
百年風雲之後,陜西北路上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築,而另外一些如今都變身成為了:辦公場所,高檔會所、咖啡館、商鋪、餐廳、博物館、民居等。
不像總是人潮湧動的南京西路,轉角處的陜西北路總是安安靜靜又處事不驚的樣子。陜西北路470弄的一片洋房被稱為太平花園,民國初年由曾任清外交官的廣東人伍廷芳出資在此建造歐式三層樓公寓房,1928年起其子伍朝樞在弄內又像極建成相同式樣的兩棟房屋,現在你在弄口門框上看到的拱形英文弄名“Pacific Garden”,和門旁另有一小木牌上書“太平花園”,都是當年留下的。
太平花園裡的建築外形富有濃鬱的歐羅巴風情,樓梯、窗戶全是圓拱形,底樓的16個門洞也採用了雙抱式連體拱門的歐式建築形式,內裡佈局卻又類似上海石庫門的南北前後間分隔的西式聯體住宅。太平花園初期的住客,清一色是猶太人,在上世紀初,猶太人都是有錢人,至今這一帶老上海街坊仍慣稱太平花園為「猶太弄堂」。
現在,當你走進太平花園,紅磚拱門的老式洋房還在,只是煙火氣更濃。房子或租給了煙紙店、理發店、餐飲店,或租給了人開公司,老洋房的紅墻外飄著居民的“萬國旗”,窗口時而會有老人探出頭來,俯瞰街景抑或是尋找小道消息。石頭樓梯每天被花園裡的清潔工打掃得乾乾凈凈,還仍舊無法掩蓋那些歲月的印記。
這錯落的石梯,常常會成為現代年輕人的打卡點。路人們會好奇地走進太平花園,並不急於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而只是帶著幾分獵奇的心態。
太平花園裡“上海的辛德勒”的故事是這樣的: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猶太人大批湧人上海避難,太平花園裡有一名“上海的辛德勒”,他就是太平花園的大房東伍廷芳,他表示願意接納這些猶太人,並且用原本給女兒當嫁妝的花園洋房收容了一批猶太難民。太平花園紀錄了已湮沒在紅塵中的往事,入口直通二樓的石梯無聲無息地承載了當年猶太人流浪在異鄉的歲月。
時至今日,西摩路一帶老上海街坊,至今仍稱那一列太平花園為「猶太房子」。太平花園現在還住著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門口的阿姨說他們一般中午2點過後會出來曬太陽,如果碰到他們可以聊聊天,問問這房子從前的故事。
只是,那天我從上午等到下午,也沒碰到出門曬太陽的老人,可以給我講故事。從網上得知,近幾十年來常有外國老年遊客專程來拜謁太平花園,他們大都是在這裡度過童年的老住戶或者老住戶的後代們,幾乎清一色都是猶太人。他們看到太平花園,想起當年被驅趕流浪,然後被接納的時光,甚至會掩面哭泣,這不禁讓我想起耶路撒冷的哭墻。
猶太人確實有這種「尋根」的情節的。西摩會堂這一帶,在猶太人社群裡很有名,連克林頓夫人、希拉蕊的父親,原來也曾在太平花園歌隔壁的猶太學校就讀過。
太平花園一棟四樓大小有十幾間房,每層設有獨立的衛生間和陽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太平花園都為外國人住戶,住戶層次是猶太人中的小資一族:醫生、工程師、洋行管理層人士等,他們那時在自己國內未必有這樣好的條件。直到二戰爆發,太平花園又像小小的諾亞方舟,庇護著猶太人和他們的故事。
再後來,偽滿洲國建立,虹口日租界的廣東人看不慣日本租界當局的驕奢高壓,紛紛搬離虹口至其他租界區,以西摩路這一帶最為集中,當然太平花園也在其中。據說太平花園就這樣漸漸地變成了廣東人的天下,而後又被化整為零地出租給各類人等做起了「各種生意」。
時光不停地變遷,現在還能夠對太平花園以前的歷史如數家珍的老人家越來越少了,我也只能從程乃珊的《上海探戈》中,去讀一讀那段太平花園裡猶太水手和上海小姐的跨國愛情故事。
當初夏的陽光照進太平花園,一邊是尋根的猶太人後裔在石梯上淚流滿面,另外一邊是花開正艷的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