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遺憾,大多數人到了金澤古鎮,直接就奔南區去了,逛一圈或乘船遊一圈,就回去了,根本不知道,在古鎮北區還有一塊被遺忘的“靜土”,大多數人都沒有到過。今天就帶你去看看原汁原味的金澤古鎮北區。
金澤老街是沿市河兩岸而建的老街,一條南北流向的市河貫穿全鎮,東面是上塘街,西面是下塘街,一條金溪路和金溪路橋將金澤老街分為北區和南區。
5月2日上午9:30左右,來到金澤古鎮北區,塔匯橋上來來往往的都是古鎮上的原住民,老街上看不到一位外來遊客,相比全上海各大古鎮人滿為患,這里安靜的簡直就像世外桃源。
上塘街214號 “狀元古樓”,遠近聞名的茶樓,由於疫情原因,目前茶樓處於關閉狀態。據《金澤小志》記載,金澤歷代進士名錄裡,僅以明代為例,單楊舍即出了4名進士,舉人更多,明清兩朝,從楊舍走出來的文、武舉人總共有23人。至於文苑人士及雜途仕官者,屬於村中楊姓人家的就更多,達21人!故楊舍村在古時是聞名江南的狀元村。楊舍村即是現在淀山湖風景區的大觀園。
離茶樓不遠有一家老式理發店,店內有兩隻老式的鐵轉椅,店主人是一位中老年女士,生意非常不錯。
金澤古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境域西南,是江、浙兩省進入上海的西大門,也是上海唯一與江蘇省和浙江省交界的古鎮。金澤鎮歷史悠久,早在西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鎮,有興於宋、盛於元之說,相傳昔日有穡人獲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又因此地為水鄉澤國、魚米賽金,故稱「金澤」。
臨水錯落的民居,和著藍天白雲的倒影,在水中輕漾。古橋青瓦民房,錯落緊挨著,樸素自然市井,清澈的河水載著鄉愁靜靜流過……
老街人家的小景
橋下的北勝浜波光粼粼,二岸是白墻黑瓦的民居,一股江南水鄉的古樸風味迎面撲來。
原住民還是習慣在河裡洗東西。
用石塊砌成供人洗滌或泊船的端口頭,有些年頭了,這臨水臺階還是不可移動文物,已經成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金澤古鎮的老房子不是太有特色,而且多數都被重新粉刷過,但是這裡的橋真的非常有特色,形態各異,各具風格。
過街樓
北勝浜街,這裡沒有江南水鄉名鎮遊人如織的景象,沒有喧囂,沒有滿大街大同小異的古鎮特產,沒有專賣店,沒有吆喝聲,沒有掛遍大江南北的大紅燈籠。和朱家角相比,金澤安靜得有些離譜,平日幾乎看不到一個都會遊客,因此民風淳樸。
可以說金澤古鎮是世外桃源,因為遠離市區,還未被開發,遊人不多。而且有原住民居住,非常有生活氣息,很安靜,適合靜心漫步。
上塘街,是一條老街,街邊的住戶大都是老人,很安靜。這裡面的人們也習慣在街上小憩閑聊。
多數人不知道!上海居然還藏著如此原生態的古鎮,原生態的平民生活,古鎮北區由於未被開發,民俗民風保存得非常完好!
萬安橋在金澤北首,弧形單孔石橋,跨秀州塘,是金澤最大的石橋。原來橋上有亭屋,故也稱為萬安亭橋。建於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此橋與鎮南普濟橋造型、結構、用石基本相同,同跨一河,故稱姊妹橋。
金澤古鎮北區的河道裡並沒有擁堵不堪搶著做生意的遊船,有的只是來往的漁船,看上去就讓人心情舒暢。
老街上見到漁民在整理攔絲網
站在橋上展望著兩邊的風景。
林老橋在金澤鎮北首,是單孔石拱橋,橋北對著關帝廟,故又名關帝橋。據史料記載,金澤原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且“廟廟有橋,橋橋有廟”,它的每一座橋梁不僅各有特色,而且都與寺閣庵廟有關。
林老橋,建於元代(1264~1294年),據《金澤小志》記述,此橋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資所建,為紀念這位老人,故稱該橋為林老橋。林青,元代金澤人,官至宣慰使,好學多智,為人謙恭,家多藏書,對金澤的造橋、建廟,傾囊而為,對建鎮作過重大貢獻,重建楊爺廟,重修萬安橋,他親筆作詞,題寫碑文。
枕河而居的人家
下塘街許家廳,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以下是摘自牌上的介紹:屋舍高大,由東向西佈局,前有市河,建河埠、廣場,造平屋、堆實物,有男傭居室,河埠後面是長街,正門高大,共六進建築。第一進為墻門屋;第二進是天進;有花磚雕,過天井是茶廳;第三進是儀門,屋簷下有「春華秋實」四個大字,旁有備弄,以便女眷進出;第四進又是天井,過天井是大廳,大廳寬敞;第五進為樓廳,是主人居室等;第六進為廚房、餐廳等;第六進後面是花園,由小橋過小河,為許宅花園,祖先墓地。
許家廳應該是比較大的古屋建築。從門口看去也有好幾進。
房樑木雕,保存完整。
裡面大廳裡藤椅上坐著一位阿婆,面露笑容。兩旁舊物堆滿,一片雜亂無章。
天皇閣橋,又稱天王橋,位於下塘街,與上塘街的塔匯橋遙遙相對。因橋北堍有天王廟,即以廟名為橋名。建於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西元1698年)重建。天皇閣橋橋身高大,僅次於朱家角的放生橋,是江南少有的三孔連拱石橋。
行攝一圈逛下來,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是時間,朋友,你看了這篇遊記,有沒有想去逛一逛的沖動呢,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成為你的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