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上海博物館之巡迴展覽畫派特展
適逢其會的另一個特展是“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雖然我們都不懂油畫,但看到“國立”兩個字,想來這次展出的應該是精品,自然還是要去觀摩的。
帕維爾·米哈伊洛維奇·特列恰科夫肖像是一幅布面油畫,作者是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說實在的,這畫名和作者名讀下來,我差點喘不上氣,這名字也太長了吧。畫像很傳神,身處畫廊的某個展廳,背後陳列著畫作,他神情專注,似乎正在看墻上的另一幅畫作。
特展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院與傳統”,展示的是學院派風格的作品。 《奔離風暴的孩子》是十九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最具才華的學院派畫家康斯坦丁·耶格羅維奇·馬科夫斯基的作品,人物很傳神,堆積的雲層,大風席捲,一幅風暴即將來襲的景象。驚恐的孩子背著一個更小的男孩子,正疾步飛奔,爭分奪秒地要逃離風暴。
費奧多爾·安德烈耶維奇·布龍尼科夫是支持沙龍畫的官方學院派藝術家,這類畫家往往關注古代神話和歷史題材,《為赫爾墨斯柱碑祝聖》是希臘人正在路旁豎立一根頂部雕有赫爾墨斯頭像柱子的場景,表現得非常細膩。
第二部分“巡迴與先驅”,展示了部分一八七一年巡迴藝術展覽協會在聖彼得堡舉行的首次展覽作品,伊万·伊万諾維奇·希施金的《夜》描繪了俄國仲夏日暮時分的美景,花草樹木呈現得很詳細,人物比較小,雖然只是背影,但也很傳神。
第三部分“自然與情懷”,展出的是俄國的風景畫,有早春初萌、秋日絢色,還有冬雪林海。
費多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里耶夫的《融雪》表現的是俄羅斯的冬景,荒涼的土地,單調的景色,可是在畫家的畫布上,卻表現出了一種蒼涼的美感。在雪地中躑躅而行的一對老少組合,似乎不是在欣賞美景,而是迫於生計的樣子。
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寧靜的處所》畫面不算太復雜,但是畫面極具表現力,大片的樹林掩映著幾處美麗的建築,倒映在湖面的景色畫得一絲不茍。正是憑著這幅畫作,畫家躍身為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熱議人物。
第四部分“人物與個性”,展出的是肖像畫,大師們開創的“心理肖像”具有洞察對象個性、揭示人物心理的特點。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維奇·彼羅夫《流浪者》繪的是一位身著長袍,長髯滿面的老年流浪者,目光沉靜,似乎在看著什麼,一雙眼睛尤其傳神,你看著他的時候,彷彿感覺他也在看著你。
尼可拉‧亞歷山德羅維奇‧雅羅申科《大學生》,頭戴禮帽,一手插著褲兜,一手插著衣兜,衣著很厚實,看起來是冬天的畫像。
伊万·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無名女郎》是十九世紀俄國最著名、最受人們珍視的藝術傑作之一。女郎極具現實主義風格,畫家的刻畫非常細致,不僅女郎的面部表情溫柔動人,就連舵鳥毛、漆木馬車和略顯粗糙的皮質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列夫·托爾斯泰》在構圖上十分簡單,是一幅坐像,一手扶著椅子的扶手,一手執書,目光平視。列賓一生創作了數十幅托爾斯泰的油畫和素描肖像,這一幅是最重要的一件。
第五部分“歷史與現實”,展示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風俗畫,主要以表現人物眾多的平凡場景為主。
維克托·米哈伊洛維奇·瓦斯涅佐夫《阿廖努什卡》取材自一則俄國民間傳說,講藝術品的是姐弟倆遭遇厄運後被迫分離的故事,作品中繪的是姊姊坐在林中的石頭上,頭部枕在自己的膝蓋,似乎在思念自己的弟弟。
列賓《哥薩克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反映的是十七世紀哥薩克查波羅什人的一段歷史,畫的是群像,其中一人執筆正在寫信,而周圍則擁著一二十個哥薩克人。這幅畫是列賓的習作,也是聖彼得堡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型油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的首版習作。
康斯坦丁·阿波羅諾維奇·薩維茨基《修鐵路》是畫家在美院畢業後的首幅作品,畫的是一群鐵路工人正在修築鐵路的場景,人物各具特色,有近景有遠景,很有立體感。畫家本身是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的著名成員之一,早在美院學習期間就參加了協會的展覽,可見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
弗拉基米爾·耶格羅維奇·馬科夫斯基《銀行危機》描繪了一幕十分擁擠的場面,由於銀行倒閉,有人歡喜有人愁的心理狀態表現得十分傳神。在色彩上,畫面以灰、棕、藍色為主調,整個畫面非常和諧,這幅作品也是畫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六部分“求新與探索”,展示的是二十世紀初的畫作,這個時期湧現了一批新的藝術團體和組織,新生代的作品色彩明亮豐富,筆法也更趨開放自由。
阿布拉姆·葉菲莫維奇·阿爾希波夫《奧卡河上》用明媚的陽光、微藍的河水作背景,農民們駛船渡河時神態輕松,精神面貌非常樂觀。當時對於這幅作品,有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以筆法和光線論,這幅《奧卡河上》很可能是1890年巡迴藝術展覽上最傑出的作品。」
斯坦尼斯拉夫·尤利亞諾維奇·茹科夫斯基《林中春色》繪出了俄國的自然景緻,林溪水波蕩漾,積雪緩慢消融,風中樹枝搖曳。注視這幅畫作的時候,彷彿可以感受到畫家對於故鄉山水包含的深情。
還有一些色彩更絢麗的靜物畫,顏色鮮亮豐富,但是我們感受不到個中技法,我們更喜歡風景畫的自然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