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騎行漫記6。

騎行漫記6。

今天沿著滬太路一路向北騎行,滬太路南至上海市靜安區,北至太倉市劉河鎮,全長約38.5公里,被列為「上海最馬路」之一的最長馬路。在上海市內叫滬太路,出上海外環高架後又叫滬太公路。從築路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滬太路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沿線文物古跡寺廟古鎮不少。

行程:市內--滬太路沿線--北郊

距離:來回約70公里

看點:寶華寺-木文化博覽園-菊泉故裡-羅店古鎮-曹王禪寺

第一站到了座落於彭浦鎮少年村路南側的寶華寺,寶華寺又稱惠濟寶華寺,寺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明、清兩次曾重建。近代寶華寺創始者為蘇州東山雕花樓主人金錫之為代表的上海惠生慈善社發起並首先施資重建寶華寺。

當時寶華寺出家僧人有二三百人,成為滬上頗具影響的大叢林。佔地雖然不算大,但是還是很有氣勢,非常的莊嚴。

當時主持上海臨時聯合救濟會總幹事的趙樸老和陸梅僧等居士,在寶華寺的廢墟上創辦上海 \"少年村\"。少年村以佛教慈悲世的精神為本,以收容,教育流浪兒童為任務,以培養造就民族有用之才為宗旨。現在大場鎮還有少年村路。

方丈室

九龍壁

在建築上,寺院的建造精美,木質佛龕雕樑畫棟,石質須彌座百獅百鳥巧奪天工,殿前銅鑄寶幢香爐和浴佛座均頗具心思,很具欣賞價值。

在滬太路與上大路交叉口的木文化博覽園,原來此地是中國三大名貴木材市場-福人市場的原址,匯聚200多家企業蔚然成市,世人皆知,現在改建為全國首家木文化主題博物館。

充滿文化氣息的各種商店咖啡店體驗館

正對入口的鎮館之寶-中華之根,千年樹齡、近十米的直徑僅僅是半顆樹根已是氣勢磅礴,從這側面看過去它就像龍頭,寓意福瑞齊天。

不同式樣的木製座椅,展示了每個不同時代的木製工藝大相徑庭,它們讓我們感受到順應木材本質,而執著的與自然和諧共處,它們被使用、鑑賞、收藏。

榫卯墻-中國傳統家具最大特點就是採用榫卯結構,一件家具中多個榫卯組合互相支撐,榫卯之間連接的不僅僅是木材,也是古代東方的智慧和現代中國人的文化情結。

最輕的、最重的樹

這棵「樹化石」已有2億年,其硬度比一般的玉還要硬。樹幹挺直,樹的紋路清晰。 。

古木是大自然花費了漫長的歲月孕育打造的傑出作品。歷經千萬年,有些依然蒼翠屹立;有些則橫立臥倒;以別樣的姿態融於天地萬物之間。

收藏內陳列了古今木雕大師的作品群英薈萃,美輪美奐,風格迥異玲瑯滿目的令人眼花繚亂欣賞著大師之作,感悟自然真諦體驗著自然和靈性的完美融合。

木文化公園廣場內有一棟從安徽移植過來的徽派建築

建築內所展示的古木

這一站是寶安路和滬太路處的一片仿古建築群,寶山顧村為了再現歷史風貌,打造了新中式建築風格街區的菊泉故裡。旨至呈現菊泉文化內涵,是顧村鎮重要的文化地標。

菊泉,是古劉行舊稱,寶山發軔之地。濱於東海,興於長江,溯其成陸,肇於六朝,​​至今一千四百年矣。宋朝初期,鑿白蕩河。闢通今日,地湧靈泉,噴珠濺玉,狀如菊花,鄉人如獲至寶,名曰“菊泉”,此地遂名“菊泉里”。

古樓裡各色的店家,既有小吃店、茶館、咖啡廳、酒吧,還有古董店、琴棋書畫文房四寶鋪級中藥鋪,真可謂是包羅萬像不有是中華傳統文化氣息。

第四站來到寶山的羅店,羅店鎮是北郊四大名鎮之一,元代至元年間因商人羅昇在此開店形成集市而得名,明代前期已成大鎮,為當時嘉丁縣七鎮五市之首,向有「金羅店」之稱。

整齊的河岸,人字形屋頂的房屋鱗次櫛比,雪白的墻,青色的瓦,朱紅的門窗,不規則排列的門戶和吊腳屋簷,一派煥然一新仿明清的沿河小街。

街兩邊兩層樓的明清建築下開著各色小店,也修葺一新,有的裝著大玻璃櫥窗,有的還是雕花鏤空的木門窗。只是可惜人氣不足整個街道冷冷清清。

最後一站來到寶山區與嘉定區的交彙的曹王禪寺,古寺坐落於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勞動村。

曹王禪寺史傳為曹王祠,曹王者,何許人也,今已無史可考。據第二十七代僧慧智以文物印象回憶,說是紀念漢相曹參。此百姓視曹王為神靈,將曹王祠更名為曹王廟。香火漸旺。百姓聚而居之,遂形成曹王鎮。

寺內有圓通寶殿、大雄寶殿、文殊閣、普賢閣、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等。及齋堂、寮房等附屬設施。整個建築群採用明清風格。

曹王禪寺佔地面積挺大,正面來看就比較氣派。入內,殿堂修葺整齊。

花園式的寺廟

挺不錯的地方,風景優美,祥靜。

有人說旅遊是開眼界,長知識的一項活動,按我說參觀各種展館、寺廟比旅遊更開眼界更長知識,因為展覽館、寺廟是各種旅遊中的所見所聞的濃縮,集中的展示,特別是專業的展館更是如此。今天的北郊騎行值得來一看,不虛此行,又開了眼界。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