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前騎車去了松江兩次,分別到了天馬山和廣富林遺址公園。今天再次騎行松江選擇了松江城區,松江的看點基本上集中在松江中山路上,從中山東路到中山西路綿延三公里的路,從古到今從文化到歷史非常值得一看。
在這裡面有必要再介紹一下松江,松江古稱華亭,別稱雲間、鱸鄉。唐天寶十年(西元751年)置華亭縣,後改稱松江縣,上海開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有\"蘇(蘇州府)松(松江府)財賦半天下\"之美譽。
行程:市內--松江城區
距離:來回約70公里
看點:松江博物館-方塔園-雲間第一樓-松江科技館程十發藝術館-松江清真寺·西林禪寺
-思鱸園-倉城米行-松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灌頂禪寺-大倉橋
松江博物館規模不大,兩層樓,蘇州園林風格的白墻黑瓦頂的入口。 比起奉賢青浦的來說,松江這麼悠久的歷史,博物館面積說實話有點小了 。
博物館戶外區域,有很多碑刻,還是值得一看的。
館內展示的迄今松江地區出土的歷史文物,其中包括西林塔地宮、方塔地宮出土的宋元明清珍貴文物。
二樓講的是松江的故事,展品就不太規整了。
一樓有個大元瓷倉-太倉元代遺址出土文物展,東西比二樓還齊全點。
方塔園位於松江博物館邊
方塔園隔壁是松江科技館
松江科技園馬路對面就是雲間第一樓,雲間第一樓始稱於清同治年間,堪稱當時松江城中的第一高樓,是古代松江的標志性建築。 現在看到的「雲間第一樓」於1999年修復重建,現設為松江二中大門。雙重簷歇山頂式風格,翹角飛逸,古色古香。
程十發藝術館佔地2,541平方米,館舍為明清古建築,藝術館大門飾以飛簷磚雕。
程十發是松江人,中國海派書畫畫匠,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造詣。
比起松江博物館,程十發紀念館的規模大得多。
四周建築將畫龍點睛的小橋流水太湖石圍攏在內,為古色古香的園林建築添了一份現代化。
展廳內有元明清名家書畫以及程十發自己創作的書畫精品。古代書畫中黃公望、倪瓚、沈週、文徵明、董其昌、陳老蓮、徐渭、八大山人、虛谷、吳昌碩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里程碑人物。
700多年歷史的清真寺,大門緊鎖,疫情期間不對外開放。
松江清真寺,建於元代至正年間(西元1341年至1367年),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
西林禪寺初建於唐代西元872年,增建於南宋西元1265年,迄今已有1145年。
松江最大的寺廟靜謐肅穆安詳,暮鼓晨鐘,香火不斷。
圓應塔就外型及顏色來說與松江方塔有些相似,只不過方塔塔身是九層四面,而圓應寶塔塔身是七層八面,代表七級浮屠;相同點在於兩者都是磚木結構又都始於宋代,但圓應寶塔才是上海最高的一座古塔。
拱形小石橋,橋下一口鯉魚池,池水清徹透明非常乾凈,而池中的金魚有大有小,古寺名剎內開過光的金魚比一般的要色艷身壯。
古寺不收門票,贈香三支,香火錢隨心意,中午有素面供應,清心寡欲。
傳說古代,松江四腮鱸魚特別有名,此魚居中國四大名魚之首,名震江南,又獨產松江,所以鬆江又號稱「鱸鄉」。思鱸園,顧名思義有紀念松江和這一特產的意思,可見此園的意義之大。
磚雕照壁,有三副圖,從左到右分別為“鶴舞雲間”,“陸機文賦”,“夕照鱸鄉”。整整一面大墻,是整個公園最吸引人的地方。
董其昌的尚書坊,原址早已不見,現僅留下一枝花崗石柱。
公園旁的鱸江公租房,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政府公租房。
所謂倉城就是指當時最大的漕糧倉儲就在這條街上
米行內陳例的農具
倉城在松江中山西路,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老街,東至西林路,西到玉樹路。也算是最古老的上海。 整條老街正準備開發中,這裡是用來展示老街文化的傳習所。
穿過狹長的步道,品味著其中的美及年代的味道!
得已保護的明清建築,整條街的明清建築還有不少。
裡面有不少非物質文化的東西展示
大倉橋是松江標志性的景觀。這座五拱大型石拱橋,長54米,寬5米,高8米。是目前松江現存最大的石橋,也是上海地區明朝比較大型的石拱橋之一。
據記載,明清時大倉橋南築有倉城,有城墻及四門、敵樓、甕城等,規模甚大。可以說,正是倉城的興築,才使松江城的西部獲得了快速發展,並最終影響了松江古代城市發展的格局。
橋畔的孟姜亭 ,據說孟姜女是華亭人氏,民間傳說孟姜女萬裡尋夫就是從這座亭裡乘船北上的。
從大倉橋上看孟姜亭與邊上的灌頂禪院形成亭院結合,增加了幾分美感。
灌頂禪院原來是水次倉關帝廟,建於明朝,初意是藉關羽神武忠義之高節用於鎮宅護民,到乾隆年間,被名為灌頂禪院,2014年由松江佛教協會對其進行了修繕,現屬佛教活動場所,為佛教護法伽藍菩薩關公道場。
醍醐灌頂,即將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澆到頭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徹底醒悟,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極大啟發。
整個禪院雖然不大,但是曲徑通幽,有古意但不陳舊。
松江歷史文化長遠,有著\"上海之根\" 的稱呼,曾是織染工業的中心,經濟發達,現存古跡也較多,這是我二個月裡第三次騎行松江了,感覺還是有很多的看點,其實一個人只要有興趣有愛好,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有很多的文化歷史可以挖掘,期待下一次的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