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昆蟲博物館,見識昆蟲世界(上)。

昆蟲博物館,見識昆蟲世界(上)。

★旅遊地點:上海昆蟲博物館

小夥伴對於昆蟲的熱愛是打小就開始的,上海野生昆蟲館還是去得不亦樂乎。當查到在徐家匯還有昆蟲博物館的時候,就興致勃勃地安排了行程。這個地方其實有點難找,誰成想博物館居然藏在研究院裡面啊!我們在外圍轉悠了一會兒,硬著頭皮問了研究院的門衛,地圖這回不靠譜了一回。雖然地點是沒錯,但從這個門是不能進去的,博物館另有一個對外開放的門,還要沿著圍墻繞到對面的門去。

幸好我們也不怕走路,倒不至於這一點點路還打個車,其實也就走十分鐘而已,耽誤不了什麼時間。因為是今天旅遊的第一站,就體力來說,也是很輕鬆的。

昆蟲博物館的全稱是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昆蟲學科普教育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原來的上海昆蟲研究所昆蟲標本館為依托,設有固定昆蟲學科普科教育展示場。

要追溯到博物館的前身,還是法國神父韓伯祿創辦的原震旦博物館昆蟲部,新中國成立後被中國科學院接管。經過了近五十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大型的專業昆蟲收藏館,是華東乃至我國南方地區唯一的專業性昆蟲收藏館,收藏量達百萬餘件,保藏著一大批瀕危珍稀昆蟲標本。

序廳是一些圖文資料,介紹了地球上最昌盛的動物昆蟲,全球已經有一百多萬種,佔已知動物種類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可以說,地球上無處沒有昆蟲的遺跡。昆蟲與人們的關係也十分密切,養蠶業和養蜂業的發達,我們喜愛的真絲面料和愛吃的蜂蜜蜂膠,也是昆蟲送給我們的福利。當然,還有一些昆蟲對人類可就不那麼友善了,像是夏天困擾我們的蚊子和蒼蠅。

昆蟲生命廳介紹了昆蟲的起源、演化、分類、外部形態等相關的知識,展示了多種多樣的昆蟲標本,還有一些與經常被誤認為昆蟲其實不是昆蟲的動物,例如比鳥類還大的捕鳥蛛,長長的蜈蚣。

昆蟲世界廳介紹了昆蟲綱的分類階元和三十三個目的代表性種類,很多昆蟲居然長得很漂亮。除了眾所周知的蝴蝶以外,蜻蜓也有著絢麗的翅膀,展示在櫥窗裡也吸引了許多遊客。

昆蟲與人類廳展出了害蟲,包括農業害蟲、林業害蟲、衛生害蟲。或許是因為主觀的善惡觀念,我總覺得這些害蟲的模樣實在難看。人類研究昆蟲,也發明了許多仿生技術,例如昆蟲的翅膀、復眼等等,都給了人類很大的啟發,因而有了劃時代的科技發明。

不看標本還真不知道,原來螳螂的翅膀被展開以後,其實也很漂亮。像是有一種產自馬來西亞螳螂叫瑰色弧紋螳螂,翅膀的顏色真是玫瑰色的。

華麗弧螳螂是產自我國廣西的漂亮螳螂,翅膀的顏色比瑰色弧紋螳螂要淡一些,但翅膀上的弧形紋飾還是烘託出了些華麗的感覺。

來自非洲的大刺花螳螂,翅膀有兩種顏色,靠近身體的部分是淡褐色,邊緣部分是白色。一對前翅雖然稍小一些,但是翅膀上有兩隻眼睛圖案的裝飾。這也是自然界的動物用來嚇唬對手的一種手段,這眼睛很仿真。

蘭花螳螂聽名字就知道是一種漂亮的螳螂了,它們產自印度尼西亞,可能是因為淡雅的色澤和優美的體態,人們賦予了它這個美麗的名字吧。

產自雲南的明端眼斑螳螂身形就比較小了,螳螂和大自然的一般動物不一樣,居然雌螳螂比雄性大得多。看來,在螳螂家族,是雌性占主導地位。但是這種螳螂,雌雄的體態倒是相差不大。

堇色金螳螂產自印度尼西亞,其實它們翅膀的顏色倒並不是堇色的,而是褐色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製作標本的過程中,顏色也被「氧化」了。它們的翅膀從上到下顏色逐漸變淡,直到變成白色。

華麗金螳螂和堇色金螳螂十分相似,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我還以為是同樣的種類,它們同樣來自印尼。

非洲的瘤刺螳螂形狀奇特,前翅狹長,後翅寬大,還有瘤狀的斑點。體形格外修長,前肢的刀顯得很小。

印度的印琴錐螳螂翅膀非常華麗,奇怪的是這種螳螂的雄性螳螂比雌性螳螂更大,不知道取的標本是不是一對兒。

印尼的長葉脛螳螂翅膀明顯很靠後,真不知道它們飛行的時候怎麼維持身體的。非洲的檸綠陶螳螂前翅是檸檬綠色的,難怪它們叫這個名字。

異翅細頸螳螂的頸部真的特別長,而且長葉脛螳螂似的,翅膀幾乎在身體的下半身。它們的體態更加修長。

菱背枯葉螳螂的背部很厚實的樣子,真的是一個菱形。翅膀展開的形狀和顏色,都跟枯掉的葉子似的,擬態適應得很好。

鉤背枯葉螳螂和平截枯葉螳螂形態其實差不多,身體和翅膀的形態略有差異。這些枯葉蝶都來自馬來西亞。

枯葉大刀螳螂的翅膀則修長得多,和枯葉的形態還是有些差異的。不過它們的刀子略大一些,大概自衛能力更強。

華麗孔雀螳螂來自我國的雲南,它的翅膀真讓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下面的一對翅膀,就跟孔雀的雀翎似的。

海南的霍氏巨腿螳螂讓我們驚異了一下,因為看到巨腿兩個字,光顧著看它們的後腿了。後來才反映過了,所謂的巨腿,其實指的是它們的前肢那兩把「大刀」。著實是很大的。

中國浙江的中華齒螳螂翅膀的顏色非常華麗,前翅和前半段的身體是綠色,和春天的樹葉差不多顏色。後翅和後半段的身體是褐色,又跟枯葉的顏色相類。估計也是一種擬態,不過看起來還是顏色顯得比較豐富。

褐緣原螳螂應該是比較標準的螳螂了,體態不大,翅膀幾乎透明,可見其薄。與平常見到的螳螂很相似,不過我們很難得看到它們展翅的樣子。

中華大刀蜋又稱大刀螳螂,在我國分佈很廣。其實它們的刀子不算很大,可能與原螳螂相比確實要更大一些。狹翅大刀蜋形態相似,不過翅膀比較狹長。

非洲樹枝螳螂有些枯葉螳螂的擬態,雌螳螂的翅膀顯得較短,但更加厚實一些。從整體形態來看,雄螳螂比雌螳螂更大些,但是雌螳螂的身子更粗壯。

與樹枝螳螂相似的還有印尼的薩氏廣緣螳螂,可能這種螳螂的品種是由薩氏發現的吧。

廣斧螳螂的翅膀很有層次變化,展示的中國廣斧螳螂是綠色系和褐色系的,馬來西亞的則是褐色系,看起來形態倒是很相似。

斧螳螂還有中國的中華斧螳螂、印度的喀雷拉斧螳螂等,形態略有差異,來自異國的斧螳螂顏色較亮麗一些,可能是因為生活的熱帶的緣故。熱帶的昆蟲,顏色總是顯得更艷一點。

綠巨螳螂的名字裡有個「巨」字,可是形態其實與其他螳螂相比,並沒有顯得特別巨大,連兩把刀子也很普通。

麗斧螳螂來自馬來西亞,但也沒有覺得非常美麗。它的前翅呈現草綠色,很像樹葉的形狀。後翅是透明的,反差有點大,剛看到的時候我還以為它只有一對翅膀。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基菱背螳螂,身體的菱形與之前看到的菱背枯葉螳螂有些相似,不過它們的翅膀顏色更亮。前翅是綠色的,後翅竟然是血紅色的,當然只是翅膀的邊緣部分,翅膀的其他部分則是透明的。否則的話,這兩對翅膀也未免太妖艷了。

二角裂頭螳螂的模樣真的很奇怪,猛一看我還以為是竹節蟲之類的昆蟲呢。那兩把刀也沒有很顯眼,大概身體比較單薄,所以用釘子固定,粗看以為它有很多腿。從身長來看,在螳螂中應該算是比較大型的了。不過它們其實挺廢的,據說連一隻蝗蟲都很難搞定。看來,螳螂家族,那兩把大刀才是武力值的體現啊。

馬來西亞的箭螳螂模樣很奇特,也許是為了表現這種螳螂的特性,它們的翅膀並沒有展開,而是收束在身側,果然如同一把箭似的。

還有一些螳螂沒有太大的特點,我們也就看一眼便過,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不過博物館的螳螂標本,真叫一個多,也讓我們大開了一回眼界。

庭前木葉枯枝敗,西北風長百草衰。

且嘆莊週蝴蝶夢,才留璀璨賦新詞。

——七絕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