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高檔樓盤與歷史保護建築的廢墟毗鄰而居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上海蜜豐絨線廠舊址參觀記。

高檔樓盤與歷史保護建築的廢墟毗鄰而居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上海蜜豐絨線廠舊址參觀記。

高檔樓盤與歷史保護建築的廢墟毗鄰而居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上海蜜豐絨線廠舊址參觀記

一、關於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密豐絨線廠舊址

上海市東部的楊浦區上波陽路400號是上海密豐絨線廠舊址,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先還留存著幾塚舊的建築物,具體見下面這塊牌子上的說明。

不知誰的錯,兩塊牌子上的蜜豐,用的不是同一個字,一個是“蜜豐”,一個是“密豐”。

目前,路人可以看見的是以下這些優秀歷史文化建築。

這是波陽路與內江路交叉路口所見的蜜豐絨線廠遺留下來並被保護的一幢大樓,過去應該是用作倉庫的。

這是波陽路400號,遺址的原來的工廠大門。

以下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看這棟大樓。

東外灘1號售樓處就設在這座大樓的沿街底層,售樓處的大門開在內江路上。

下面是透過鐵門縫隙所見的倉庫大樓側面的景象。

下面大樓背面的照片需要進入小區裡面才能拍到。

下面這棟建築物是原密豐絨線廠,波陽路400號大門東側的一幢相對較小的歷史保護建築。

不要看近似於「廢棄」的這幢倉庫,它在夏季卻有著如下這樣的美景-整幢建築物外立面的爬山虎還是蠻漂亮的,爬山虎的景色每年的3月開始發芽, 10月開始落葉,這期間都能見到,最漂亮的時節在夏天。

像不像綠野仙蹤般的夢幻祕境?有沒有「童話城堡」的感覺?

這些照片,本人攝於2016年6月11日第十一屆中國文化遺產日。

二、關於東外灘1號樓盤

東外灘1號地處楊浦區東外灘板塊,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由5幢28-33層高層及1幢聯體別墅組成,總規劃戶數800多戶,房型多樣,有一房到四房及復式房型,一房58和72平方米,兩房92-125平方米,三房134- 146平方米,四房是161平方米,複式是200-300平方米。

這是百度上的介紹,說的簡單一點,東外灘1號樓盤就是原來密豐絨線廠舊址上開發的商品房,樓盤四界(至)分別為內江路、波陽路、定海路、涼州路。

幾天前,在與密豐絨線廠門衛聊天時得知:東外灘1號,目前均價94000元/平米,該樓盤2012年開盤,以24000元/平米起售, 880套房子,至今只賣了約五分之一。

經過在小區週邊遠觀房子,並進入小區現場察看,樓盤建築,小區管理看上去還都不錯,屬於中高檔樓盤。

唯一與眾不同的是小區內還保留有幾幢優秀歷史建築不能動。

照片中3個有顏色的小圈就是「優秀歷史建築」所在地。除了倉庫,以及廠門東側的那一幢(即黃色圈範圍內的)看上去還算可以的;橙色圈內的那幢別墅也已棄用,四周已砌墻圍了起來,門牌號碼是內江路8號。而幾幢英國鄉村式花園別墅,幾近坍塌,人走近已有危險,外觀也已嚴重影響觀瞻,所以,開發商不得不特地在涼州路沿馬路一側用磚砌圍墻、在小區一側用鐵絲網圈了起來,並且還在墻內側、鐵絲網內側(即廢棄別墅一側)種上了樹木和竹子,用意顯然是不想讓外人、路人不經意間看見它們。

我是在參觀密豐絨線廠時,看見了牌子上的介紹才想去參觀一下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因而就​​有了本篇遊記的誕生。

三、廢棄的英國鄉村式花園別墅察看記

牌子上時這樣說的,我也就分別去找到它們,並看看它們。

1、一幢獨立式英國鄉村花園別墅

這幢獨立式的英國鄉村花園別墅在內江路8號,原用於高級職員住宅。

外面只能看見房頂,其餘都被外墻圍了起來。

屋頂老虎窗的窗框都沒有了,不要說玻璃了。

別墅後面就是東外灘1號樓盤。

下面是另一個立面,也是屋頂老虎窗的窗框沒有了。

大門上的門牌號碼是內江路8號。

透過門縫看見的景象。

2、兩幢毗連式英國鄉村花園別墅

由於採取了\"保護\"措施,外人已經很難看見它們的真容與全貌了。

也就是圖中藍色圈內的建築物。這兩幢毗連式英國鄉村花園別墅,整個就在東外灘樓盤之中,但是,它們四周已經被封閉式圍了起來。靠涼州路一側用磚墻圍,另外三個側面,由於在小區裡面,就用鐵絲網圍了起來。正是由於這些「保護」措施的存在,所以,人們很難接近,並且察看到全貌。只有一個角度能看得多一些,那就是高層俯瞰。

圍墻之內,密林深處,就「隱藏」著兩幢毗連式英國鄉村花園別墅。

圍墻所在的馬路為涼州路。

下面就是透過樹木間隙看見的部分英國鄉村花園別墅的容貌,不看不知道,一看就驚呆。

所見的高樓,就是東外灘1號樓盤。

看得見的房子,窗框基本上都沒有了。

以下照片,是進入東外灘1號小區內走近英國鄉村式花園別墅時拍攝的,遺憾的是,由於鐵絲網的緣故,也只能隔著鐵絲網,以及樹和竹子等\"障礙物\"察看別墅。

先看到竹子、樹枝,而後才是別墅。

別墅的斜坡屋頂已經能夠見天了。

透過鐵絲網圍墻所見到的別墅與廢墟差別不大了。

完整的門窗,包括窗框、門框,基本上見不到了。

四、觀後感

1、這樣的景觀,很特別,尤其是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見到。

2、優秀歷史文化建築,由於法規的保護而不能拆,只能留,但是,採用這種方法留,似乎很無奈。

3.這種保護方式,其實,就是讓其自然坍塌,走向滅亡。

4、此情此景,令我概括出一個現象-保護保護,有護沒保,只護不保。

5.我想,住在這個小區的居民,長期與一堆建築廢墟、殭屍房屋這樣生活,多少會有點不適感吧。

Old FU

2020年1月15日初稿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