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革命烈士陵園多,除了許多個人陵園、公墓、紀念碑(塔、館、堂)和雕像以外,僅公共的革命烈士陵園就有14個。
因為,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革命運動的早期指導中心。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人們為了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和中華復興,曾在這裡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有鬥爭就有流血犧牲,在上海的大地上,遍佈著他們留下的難以磨滅的歷史足跡。他們的事跡感天動地,他們的名字永載史冊。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烈士陵園的改擴建歷程基本上是與時代發展同步的,這讓更多的人能夠在烈士陵園中走近英雄,傳頌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精神,讓一曲曲英雄壯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作者歷時近2個月時間,親身經歷也親眼目睹了各級黨組織、各類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用祭奠英烈的方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陵園的建設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自1950年龍華地區挖掘出「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後,老一輩革命家就萌發了在此建立龍華烈士陵園以告慰先烈的心願。此後,建園相關工作從未間斷,基礎建設停停,直到1985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上海市委、市政府報送的《關於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請示》和《關於龍華烈士陵園總體設計方案的請示報告》給予批復。 1993年10月,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準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併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依此批示,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於1994年5月27日開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對社會開放,其紀念館於1997年5月28日開館。
鄧小平為龍華烈士陵園題寫園名,江澤民為龍華烈士陵園紀念碑題寫“丹心碧血為人民”,陳雲為龍華烈士紀念館題寫館名。
這里安葬著顧正紅、羅亦農、趙世炎、林育南、李求實等1600餘名烈士,其中包括271名集體安葬在無名烈士墓中的烈士。
龍華烈士紀念館。以《丹心碧血為人民-上海革命烈士革命先驅英雄業績展覽》為主題的基本陳列,反映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上海英烈的革命歷程和英勇事跡。紀念館陳展面積達5000平方米,展出人物235名,展出珍貴文物、文獻及照片1000餘件。
紀念館序廳的動態雕塑多媒體音樂展項:《照亮信仰的殿堂》。
閔行區烈士陵園。原為上海縣烈士墓。 1949年秋和1962年春,原上海縣人民政府先後兩次建造革命烈士墓。 1981年4月,上海縣建造烈士陵園,將原安葬在北橋烈士墓和部分散葬在外的144位革命烈士的遺骸遷葬園內。 1993年3月由於原上海縣和原閔行區撤二建一為閔行區,上海縣烈士陵園更名為閔行區烈士陵園。 2003年4月,閔行區人民政府批準立案遷址重建閔行區烈士陵園。
閔行區先後犧牲的殉道者共計400多位,安葬於本陵園的有180多位。
寶山烈士陵園。座落在寶鋼住宅群的東面,建於1956年3月,名為「寶山縣殉道者公墓」。 1976年進行改、擴建,名為「寶山烈士墓」。 1987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更名為「寶山烈士陵園」。 2004年,完成了現有規模的整修改建。
這里安葬著1886名解放上海戰役寶山戰場中英勇犧牲的烈士遺骸;烈士骨灰陳放室安放著建國後在對敵鬥爭和搶險救災中犧牲的烈士的骨灰盒。
寶山烈士陵園內有上海解放紀念館。
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59年;1993年初遷建;1994年3月,完成第一期工程;2000年3月,二期工程竣工;2002年,對革命烈士史料陳列館陳展進行了改造。
陵園主體建築有烈士墓區墓碑6座,群體墓穴17隻。陵園褒揚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741名,其中在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的有22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有43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有487名,建國後犧牲的有189名。
烈士陵園內廉政建設雕塑。
高橋烈士陵園。為紀念解放上海而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54年建造高橋烈士墓,安葬烈士遺骨。 1993年,浦東新區成立後將高橋烈士墓更名為高橋烈士陵園。 2003年,對高橋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的改護建。
上海解放戰役中,1,619名犧牲在浦東地區的革命烈士長眠在這裡面。
陵園門內大型「八一」雕塑。
川沙烈士陵園。建於1956年,原名為川沙殉道者墓,是為了永久紀念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而興建的。 1993年,浦東新區成立後,川沙烈士墓更名為川沙烈士墓園。
這里安葬著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和解放後在保衛祖國、抗洪搶險鬥爭中不幸殉職的烈士共384名。
陵園內烈士雕塑群和浦東新區烈士名錄墻。
南匯烈士陵園。前身為周浦烈士墓,1958年,為紀念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周浦激戰中犧牲的12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31軍91師的解放軍指戰員(其中無名烈士103名),中共南匯縣委員會決定在周浦建設週浦烈士墓。於1960年建成,後來更名為南匯烈士陵園。
陵園共安葬烈士173名,新修建的南匯烈土英名墻上記載著798位南匯籍烈士名錄。
三林烈士陵園。為紀念三林地區的革命烈士,1987年3月,上海縣三林鄉人民政府投資建成此陵園。 1994年1月,經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批準,定為浦東新區區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01年浦東新區和三林鎮人民政府又對陵園進行了改建和修繕。闢有400多平方公尺的殉道者墓區安葬著沈乾城、毛福餘、王圓方三位殉道者。烈士事跡陳列室陳列著三林地區在各時期犧牲的39位烈士的事跡。
這裡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鐵路工人運動的先驅者-沈干城。
金山區殉道者陵園。前身為1950年2月建造的「漕涇33烈士墓」。 1972年5月,中共漕涇公社委員會、漕涇公社管理委員會建立殉道者紀念墓塔。 1991年3月,“漕涇33烈士墓”更名為“漕涇烈士陵園”,並於3月1日—11月12日進行陵園改擴建工程。歷經數次修建於1991年改名為漕涇烈士陵園。 2012年,金山區對殉道者陵園進行擴建修繕並更名為金山區殉道者陵園,2013年3月完工並投入使用。
陵園內烈士紀念展序廳。
松江區烈士陵園。前身為松江革命殉道者墓地,1982年始,先後兩次擴建。 1986年5月,松江縣人民政府定名為松江烈士陵園。 1993年12月,殉道者陵園遺址擴建至現址。經松江區委、區政府批准,於2011年對鬆江區烈士陵園進行整體改建。
這里安息著173位烈士,其中大革命時期5人,抗日戰爭時期9人,解放戰爭時期22人,抗美援朝時期80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57人。另外有兩座合葬墓,分別是淞滬戰役米市渡阻擊戰犧牲的烈士和在解放鬆江戰役中犧牲的10位無名烈士。
上海消防烈士紀念園,於2021年4月在松江區烈士墓園內落成。作為全國首家以消防英烈為主題的紀念園,上海消防烈士紀念園內設有英雄廣場、紀念碑、景墻、生命柱。
「永恆的閃耀」上海消防英烈紀念展主要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消防隊伍中犧牲的烈士。
東鄉革命烈士陵園。前身為火燒廟烈士墓,建於1939年。東鄉抗日民主政府在此安葬了對日偽作戰中光榮犧牲的將士,是大革命時期青東農民運動主要墓地。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墓園修繕並定名為火燒廟烈士墓。 1980年,豎烈士紀念碑。 1983年,建造了烈士事跡陳列室,並更名為東鄉革命烈士墓。 1999年底,擴建並將分散安葬在青東地區的烈士遷入墓地,命名為東鄉革命烈士陵園。 2011年,又進行一次改擴建,陵園功能全面升級。
墓區內安葬著各時期犧牲的371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286名);陳列館展示了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219名烈士的英勇事跡。
紀念館內場景。
西鄉革命烈士陵園。前身為小蒸烈士墓。 1973年4月,為安葬在反抗日戰爭時期在莊前港戰鬥中犧牲的7名烈士而建造。以後陸續遷入青西地區在新民主時期犧牲的吳志喜等10名烈士。 1985年,殉道者墓遷到小蒸鎮西桃園新址。 1999年,將分散安葬在青西地區的烈士遷入集中安葬,並更名為「西鄉革命烈士陵園」。 2011年、2015年兩次進行改擴建。
西鄉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及社會主義國防、經濟建設中犧牲的89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12名);陳列室展出了吳志喜等77名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跡。
陳列室展覽序廳。
奉賢區烈士陵園建於1990年3月,改建修繕於1999年10月。
革命烈士墓區內安葬著為解放奉賢犧牲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九十師的10名烈士和不同革命時期犧牲的朱剛、唐永林等26位烈士。奉賢區革命烈士史料陳列室陳列著奉賢革命簡史及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398名烈士的英名和部分烈士的珍貴遺照及遺物。
陵園內墓區。
崇明區烈士館。即原崇明縣殉道者館。 1951年建殉道者紀念塔,1956年紀念塔東側興建殉道者紀念堂。 1957年,由殉道者紀念塔更名為崇明縣殉道者館。 1979年10月,建造了崇明縣革命公墓。 1983年5月,改建烈士紀念碑。 1990年3月,革命事跡展覽室。 1993年5月,蓋門樓、雕塑及綠化美化工程。自1999年以來,陸續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實現了陳列、接待功能升級換代。
陵園內雕塑廣場。
緬懷先烈,立志潔魂的人流絡繹不絕。
津門網特約攝影師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