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有暇,信步閑走。偶知上海浦東唐鎮顧唐路和華東路附近有四座建於民國時期的石橋,盡管初夏天氣有點熱,2020年5月22日還是利用午休時間特意前往尋訪踏看。
乘車來到顧唐路唐龍路,一下車就看到顧唐路西側不遠處南北跨沈沙港上的正和橋,在其北方近200公尺處還有彩虹橋。
我沿著顧唐路繼續北行,先去看彩虹橋。
有著詩意橋名的彩虹橋為單跨雙拼石樑橋,位於顧唐路西側,南北跨一條名為「三林浦」的小河上。
三林浦是一條古河道,從老護塘上的小灣西流向黃浦江,東段名為三林浦,西段比較寬名為三林塘。 1977年開挖川楊河,三林浦被隔在川楊河的南北兩邊。浦東鄉間河流多以浦、塘、港為名。浦東由江海泥沙沖積成陸,地勢雖然平緩但地形仍有高有低,低窪地帶泥沙淤積嚴重,導致排水不暢,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古代為了獲得比較平整又不怕洪澇的鹽場和水田,開挖了「橫塘縱浦」人工排灌系統,組成緊密的水網脈絡。其中,南北縱向開挖的人工河流稱為“浦”,東西橫向的為“塘”,“五里或七里一縱浦,七里或十里一橫塘”,“縱”“橫”相通。 「橫塘縱浦」使水勢和緩,便於蓄、灌、排和區間運輸,東西向的河流除了三林塘、鹽鐵塘、沈莊塘、週浦塘等外,還有十八條東西向的灶門港,“一潮通百港”,最終通過黃浦江導向大海。明初顧彥有首竹枝詞「潮通支港晚潮平,商可行舟農可耕。」浦東大地上這些縱橫交錯的蜿蜒河流曾經澤被一代又一代浦東鄉民。可惜,現在無論三林浦、三林塘,或是浦東其他古代河流,大都已經淪為田間小河了。
彩虹橋梁石上鐫刻的「彩虹橋」橋名和兩端花紋還較清晰,橋座上還有橋聯石,做工精細。
彩虹橋的兩塊橋梁石很是厚實,也許是因為橋石太厚重,感覺石橋有點下沉。橋座也有些塌陷,已有危橋之虞。
彩虹橋橋座的橋聯只能看到水面之上四個字,其中東側橋聯北為“題詩駐駟”,南為“納履授金”,水下應該還有各三個字,才是完整聯。當然也有可能橋聯就是四字為聯。從上述橋聯看,顯然並非成語,而是用典,只是詞語似非精準。 「題詩駐駟」大概是用典唐代孟郊七言絕句《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納履授金”則大概是用典秦末黃石公圯上納履授張良兵書,但應該是「授書」而非「授金」。從字意看來,彩虹橋橋聯意在勸學教化當地子弟努力學習並學有所成。
彩虹橋西側也有橋聯,因橋石縫裡長出的小雜樹遮擋,看不清楚字跡。
彩虹橋未見有關文字資料,無從得知其建橋確切年代,看彩虹橋情形似乎是民國時期建築,不能算古橋,但也是經歷數十年滄桑的老橋了。
離開彩虹橋,沿著田間小徑南行,來到正和橋。
正和橋與彩虹橋一樣皆為單跨斜坡石板橋,不過要比彩虹橋寬些,是三拼橋石,南北跨沈沙港,橋北堍為唐四村孫家後宅。
與彩虹橋不同,正和橋是浦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在黃炎培主編的民國《川沙縣志》中也有記載: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工程費五百六十餘圓,捐建者張介娛、孫大本、黃鶴翔等。
從方位看,彩虹橋與正和橋處於同一條南北向鄉村道路上,兩者應該大致為同一時期所建造罷,距今近八十六年了,也稱得上是老石橋了。當然,數十年的這條鄉村道路現在已淪為田埂小徑,彩虹橋已是行人寥寥的跡近廢棄的農橋了。正和橋作為村宅橋梁倒是人來人往,作用依舊。
離開正和橋,東行回到顧唐路,見顧唐路填河截斷了沈沙港,一條東西向的古河流就此隔斷為兩截,有點簡單粗暴了,應該公路建橋為宜。南行不遠倒是有座冠名為沈沙港橋的顧唐路公路橋,但橋東西兩側卻並無河流而空有橋,此橋為何不直接建在真正的沈沙港上,莫名其妙。
來到上海地鐵2號線創新中路站,欲從4號口出站去臨近的陶柒橋,卻發現地圖上雖有4號口而實際並未啟用。從其他口出站,繞到一條名為南新溝的小河旁,見到了壘砌墩單孔石板橋陶柒橋。
陶柒橋南北跨南新溝,建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
陶柒橋的出資建造者陶讓卿是民國時期川沙地區一位急公好義的社會賢達,這座橋自然是他出資建造的第七座橋。
陶柒橋橋樑石鐫刻的橋名旁的橋銘刻有「民國十八年」和陶讓卿等三名建橋者姓名,歷經九十年風雨侵蝕,字跡已有些模糊不清,「陶柒橋」橋名倒還清晰。
在古代出資募資築橋鋪路是功德無量的善舉,一些賢達的鄉紳富商官吏也願做此事,造福桑梓。這種澤被鄉裡、流芳後世的傳統在民國時期得到繼承發揚,可惜今已不再。
陶柒橋北橋座西側留存一小段整齊的青石壘砌的石駁岸,駁岸沿還有兩個花崗巖栓船石,可以想見當年船靠橋頭、水陸繁忙的景象。而今,南新溝已是唐鎮機口村費家宅前一條尋常的宅河。
陶柒橋南千餘公尺外還有一座單跨石樑橋,名為「公濟第十一橋」。高德地圖上顯示有田間小徑通往公濟第十一橋,但親臨實地發現早已被建設中的橋樑道路工地圍墻阻隔。繞到華東路俞浦桃橋西望,公濟第十一橋就在不遠。本想近前踏看此橋,但見幾無通往石橋的路,加以時間關系,只能留待日後抽時再踏訪了。
記得掛著未了之願,5月26日午後,煙雨中我重訪公濟第十一橋。
走過雨後泥濘的田地,來到橋前。
顧名思義,公濟第十一橋是民國時期川沙地區公濟橋會主持興建的第十一座橋。據民國《川沙縣志》記載,公濟第十一橋建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建橋工程費用五百圓,捐建者為公濟橋會,出資二百五十圓,餘由陸問梅經募。
橋下小河俞浦桃,名字有點怪,也許應該是「俞浦㳠」罷。
公濟第十一橋梁石上鐫刻有橋名和花紋,橋名為「公濟第拾一橋」。
公濟第十一橋似未曾修繕過,基本上保持了數十年前的模樣。從現有周邊情形看,公濟第十一橋已是棄橋。從方位看,此橋與陶柒橋南北連成一線,乃至與我前面到過的正和橋、彩虹橋,也許當年曾是同一條鄉間道路串聯相接,而今這條路早已湮滅隔絕。
公濟第十一橋北原有農舍,但已人去樓空,墻上寫著「拆」字,臨近的幾幢農舍已在拆除中,農宅前河邊農家小菜園菜苗還在,看來農家搬離時間不長,估計這塊區域可能即將開發。
橋南是一家公司,公司圍墻外臨河一帶幾塊狹小零星田塊,有一二外來拾荒人在撿種蔬菜。
煙雨中,公濟第十一橋遠影沉默無語,似有一份淡淡的憂傷和落寞。
彩虹臥清波,橋石歷滄桑,古石橋的景緻總令我駐足。尋訪的這四座唐鎮石橋,形製相同,都是單跨壘砌墩石梁橋;建造年代也相近,已是中國石橋建築的最後時光。匆匆八、九十年過去,四座石橋雖非古橋,卻也容顏漸老。有的如彩虹橋因未加修護已近乎危橋,有的如正和橋、陶柒橋則在前些年曾修繕過,有的則如公濟第十一橋已漸成棄橋。這些石橋際遇不一,但都曾迎來送往惠利行旅,也凝聚著造橋者一瓣心香,歷經歲月風雨,見證人事更迭滄桑,是自然的風景,更是人文的留踪。
駐足橋畔,漫步橋上,天際雲卷雲舒,晴雨兩宜,看水流低↑,感清風拂面,辨斑駁橋石上鏤刻的已漸風化的文字和紋飾,嘆生命之匆匆而橋石長存,古今多少事,往來無數人,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