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一座城市,首先要懂得這座城市。
每次講到“像當地人一樣旅行”,City Walk總是免不了拿出來討論的話題。
City Walk一詞的概念最早來源於英國倫敦,沒什麼深刻含義,翻譯成中文是“城市行走”,就是人們用行走的方式來體會覺察自己的城市。我們在城市中隨意行走,可能是一條熟悉的大街,也可能是一條陌生的小巷,又或一條走過無數次卻從未在意的路。
上海有不少知名的行走路線,法租界的那些線路我已走過很多。 每一次City Walk總能讓我找到一些新的樂趣,對我的家鄉了解更多。 上個週末,我和我的好朋友凱倫去參加了一次City Walk+觀光巴士。這是在上海發布上看到的,春秋旅遊與上海文旅局合作的建築可閱讀專線車,俗稱「小藍」。
先說結論:行程開始前,我倆笑言「自己會不會被開除滬籍」;行程結束後,我倆感嘆「真香啊」!
遺留的文物古跡見證了城市的興衰,街角的茶館可能大有來頭,某座建築的背後也許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那些沉默的建築,用超越時空的視角,將一個個故事娓道來。就像果戈里說的:「當音樂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築還在說話。」
親測45塊錢,全程玩下來大概5小時。 線路覆蓋了浦江兩岸,行程達22公里,有五卅運動紀念碑站、外白渡橋站、金陵東路碼頭站、豫園城隍廟站以及東方明珠站五個站點。
這個行程適合Local旅行愛好者和親子家庭,畢竟最近出不去嘛。乍看之下似乎這些站點都沒什麼好玩的,但玩上一圈你會了解到不少獨屬於上海的故事,從豫園到外灘,再到陸家嘴,這幾乎是上海的前半生。
遊玩的模式是這樣的:從人民廣場五卅紀念碑前(新世界商場對面)上車,每個站點都設有專職導遊,帶著大家邊走邊逛,每一站為大家講解30分鐘,還預留了15分鐘自由活動時間。隨後你可以在站點搭乘下一班專線巴士,前往下一個站點。
第一班車為9:30,末班車為21:00,45-55分鐘/班,下午16:00前站點都有導遊講解。 站隨上隨下,當中你可以自己算好時間去用餐,不用擔心行程時間太長餓肚子。等我們來細說每個站點的體驗。
讓我最感嘆的是這條巴士線路上的導遊,無論男女,知識儲備都極其淵博。 我更願意稱他們為“領隊”,遇上同樣博學的客人,聽大家一起探討,真是一場享受。
豫園站遇到王導,頭發花白,從業已20年,不斷旁博引證各種書籍對上海歷史的介紹。我們站在路邊等車的時候,從《上海縣志》的700年一直聊到楊絳的人生,如果有機會,真想和他一直聊下去。
車來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從前總覺得「跟團遊」不好玩,是我沒遇上過像王導這樣的領隊。 他侃侃而談,言辭中是對職業、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熱愛,絕非我們印像中只會背景點介紹的導遊。 我們常說“一百年歷史看上海”,跟著他的思緒來看一棟棟建築,聽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是我自己查資料、看歷史書無法得到體驗。
這倆藍色巴士可以慢悠悠玩一整天,甚至值得多次刷。我甚至已經想好了,下次我的外地朋友來上海,一定帶他們坐坐這條線。
以下送上我的體驗報告,45塊獲得一整天的快樂! 除了講我的體驗外,每一站還會穿插當天吃飯閑逛的推薦。我們從起點開始了解。
起點站是五卅運動紀念碑,在新世界商場對面,很容易就能找到春秋紅色小亭子,眼前的藍色雙層巴士,就是我要搭乘的建築可閱讀專線。
現場換票,獲得藍色電子卡。登上巴士,二樓第一排的座位最是熱門,我們第一輪沒有搶到位置,只好坐在後排,視野也不錯。如果各位會暈車的話,還是建議坐一樓,畢竟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二樓搖搖晃晃是正常的嘛。
每個座位背後都有小程式碼,掃一掃可以看到每站附近的歷史建築講解以及整體線路,還有車輛定位功能,可以看到巴士目前的地理位置。 如果你在站點走遠了,或是要吃個飯,可以打開小程式看看下輛班車的位置和時間,及時上車,非常便利。
Tips:不過缺點是,沒有提供耳機,背後插孔又是圓頭的,你可以掃碼之後自己在手機上聽。
這個季節的上海很舒服,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一點都不冷,梧桐葉還沒落光,巴士從九江路、河南中路、北京東路一路開過來,路過沙美大樓,還能看到網紅在露台拍照。這可是坐在二樓才能發現的風景線~
第二站就來到外灘,正式開始今天的City Walk。外灘是我很喜歡的地方,我自己也喜歡沿著中山東一路散步,尤其是人少的時候。我們走到外白渡橋,從「華洋隔離,租界自治」的歷史開始聽。
找了張地圖更懂當年的租界分佈,
這是英國人劃定英租界前
羅斯福公館的門口已經換上聖誕裝飾啦
為什麼外灘建築群會出現佛首雕塑?來聽講解吧!
上海原來的縣城在現在的豫園一帶,東門黃浦江岸大部分都是自然灘地,以前人們郊遊會來這裡的灘塗遊玩。當年的黃浦江和蘇州河都是主要河道,幾百年來,纖夫沿著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崇尚海洋文明的英國人看中了這一江一河,在上海開闢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隻的“下錨地段”,後來就成為了英租界。外灘33號的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建築。 讀建築其實是在讀建築背後的歷史。 英國人就在這棟兩層殖民地式樣建築裡商討貿易通商等議題,可以說上海的這段開埠歷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外白渡橋後邊的禮查飯店,因上海的開口而建。英國商人阿斯脫豪夫·禮查看中了這塊地理位置的便利,在這裡面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旅館。老一輩應該都聽說過,這是當時遠東最現代化的豪華酒店之一,最早使用煤氣、電燈、自來水、最早安裝電梯、提供24小時熱水。當年各國名流來上海都喜歡入住這裡。
「前幾年的時候,我還想來這裡住一晚,看看這裡的歷史,一直都沒去,沒想到後來就改成證券博物館了。」講解的導遊還感嘆了一番,「我從這件事就想到,想要做什麼就得趁早」。
眼前的上海大廈,原來是“百老匯大廈”,經典的藝術裝飾主義風格,解放前是上海僅次於國際酒店的最高建築。按照導遊的介紹,這棟建築以前是上海英商電車公司,後來是涉外飯店,現在還能入住。我順藤摸瓜,在攜程上搜了一下,不貴,現在600多塊就能體驗,剛好可以實現導遊沒住上禮查飯店的心願。
這條線路在外灘一共有兩站,另一站是金陵東路碼頭。下車時,導遊已等在站點,這一塊外灘的區域相對和平飯店那片冷清了許多,原來屬於法租界,再往前走就是十六鋪了。一上來就先拋出了一個問題:「英租界好?還是法租界好?」
他沒有故作玄虛:「老上海人會說,梧桐樹下的才是好地方」。想想也是,外灘原來是一片江灘嘛。
再來一張地圖:隔著一條洋涇浜河(已填),英租界旁邊就是法租界。挨著租界邊界,法國人造了外灘氣象信號臺。
穿過馬路,我們開始這一站的City Walk。導覽遠遠指著外灘氣象信號臺,告訴我們法國天主教會在徐家彙的天文臺就是靠這個傳送氣象訊息,為西方各國海軍艦隊提供氣象服務。同時,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兩座阿塔努布式建築之一了,西班牙建築設計師阿塔努佈設計,主要還是洛可可風格。 93年外灘改造,這棟建築向東整體移位20米,放到當時算是挺不容易的。
路過的金陵東路原來叫「法大馬路」,這是上海第一條通電燈的馬路。當年通燈的時候,市民都跑過來看。 「這邊人行道的建築很特別,是南方才有的騎樓建築,一路走過來都不會淋雨。你們可以去找找看,中國最北邊也就上海還有騎樓了。」
說個題外話:上海還有一條英大馬路,你們猜猜是哪一條?
Tips:這一站有金陵東路碼頭,可以坐輪渡去陸家嘴。外灘邊還有公共廁所,「漲價了」的喜士多便利商店和周傑倫的魔傑座奶茶,方便大家買水。大家可以在這站休息。
外灘這兩站都是上海2.0版的故事,如果要找上海古味,那就還是要說到豫園。 這區域是最早的上海縣城,可以說是上海之根,上海最早的錢莊、銀樓、酒肆、茶館、戲樓、商行都在這裡。不管是英租界,還是法租界,都是建在上海縣城外的,有一部分可以說的原因是當年國人看到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不習慣。
「以前的上海遍地都是河流,你看到帶浜、浦這樣的路名,以前都是河流。」導遊就指著旁邊的方浜中路介紹道。說到這裡,在場的上海人就開始來勁了,開始舉例:七浦路、肇家浜、陸家浜路、打浦橋……「是啊,你看以前上海的河有那麼多,後來都填掉了」。
再回頭說到城隍廟,建於永樂年間,比北京的故宮的建造時間還要早兩年。城隍廟就相當於福建人的媽祖廟嘛,逢年過節老上海人總是要來拜一拜的。
閑來無事麼,中國人都喜歡喝茶,不遠的春風得意樓是舊時上海縣城最好的茶樓,取自「春風得意馬蹄疾」。
「以前的人喜歡做什麼呀?」
「喝茶、逛園子、聽評彈。」
「小女孩你倒是很懂嘛!」
於是我們就開始逛園子。走到凝輝閣,導遊問我,這裡最高的樓是哪一棟。我隨手一指,指向了遠處的上海中心。王導被我逗笑了,「你倒是很幽默,我們來討論豫園裡的建築。」那必然是凝輝閣啊,名字就是因為正好能迎接東方的第一縷陽光照上去,夠高嘛。
往九曲橋湖心亭方向走,綠波廊是我們小時候都吃過的餐廳,是豫園的一部分,建於明嘉靖年。導遊拿出手機給我們展示了不少關於這棟建築的歷史照片,包括宴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豫園這一站適合大家停下來休息時間,吃個午飯。閑逛豫園的時候,我發現這里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國潮這塊做得很好,每一家店鋪幾乎沒有售賣重復的商品。
旁邊還有一條街上有市集,正在擺攤,有許多有意思的玩意兒,適合淘寶拍照。皮影戲、西洋鏡、青島啤酒、上海申花……勾起了不少回憶。
推薦街上的百年老字號童涵春堂,可以來一杯網紅中藥奶茶:XO精華熬夜水、女神膠原玫瑰露、發跡五黑水……之前在附近工作的時候,點過幾次他們家的薏米水,這次路過還是喝的這款。不甜,嘗起來非常原生態+健康。
午餐推薦我們剛提到的綠波廊,還有南翔饅頭店。這兩家店幾十年來,招牌依舊,味道依舊。小時候老師還請我們寫作文,來嚐嚐南翔饅頭的小籠包,誰家沒為了這隻小籠包來排過隊呢?更追求性價比可以考慮寧波湯團店、大壺春,還有滬上知名素食店春風松月樓。要吃環境,還可以考慮蘇式湯麵館松鶴樓。想吃西餐的可以去下一站東方明珠,有正大廣場、國金等商場。
吃飽喝足回到站點前往最後一站東方明珠電視塔,這就是上海的今生了。幼兒園和小學春秋遊都來過的地方,它建成的那一年我才1歲。也許正是因為大家對它太熟悉了,人人皆知,這一站只有我和凱倫參與傾聽導遊的講解。
我們站在平安金融大廈邊聽東方明珠坎坷的建成史,不斷回應導覽的提問。這裡還有一個角度是陸家嘴地區唯一可以把三件套和東方明珠拍全的,可以猜猜看在哪裡?
大半天的時間說長不長,但是對上海的認識又多了一分。從外灘到豫園到陸家嘴,這條看似是會被「開除滬籍」的遊客路線,讓我這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一直在感嘆「對家鄉的了解還不夠多」。 建築和城市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看的是一棟棟建築,但它們的內裡是這座城市鮮活的歷史和生活,滋養了每一代人。
最後送上Tips:
購買後需要到現場換票,兩個站點可以換:五卅紀念碑站和東方明珠站。住浦西的同學可以從人廣開始玩,住浦東的同學可以從東方明珠開始玩;
首班車9:30、末班車21:00,每隔45分鐘一班。一般大家都是坐10:15的班車,篤悠悠開始一天的旅程;
全程22公里,不下車的話用時80分鐘。每站導遊講解服務大概30-40分鐘,導覽工作時間到16:00為止;
用餐休息建議在豫園站、東方明珠電視塔站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