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父親出生、成長的地方,至今我的籍貫一欄始終填的是上海,盡管我出生地不是上海。很小的時候,就跟父母親到上海,探親、訪友、逛街。外灘、國際飯店、城隍廟是我兒時對上海的印象。
長大後,多次去過上海,都是因公出差,匆匆而過,沒有多停留,一直想能認真再看看記憶中上海的那些老地方。終於,2月底,和家人專門去上海,重拾兒時的回憶。
事先做了點功課,訂了全季飯店房間,這兒挨著南京西路步行街,到人民廣場和外灘都不遠。在上海市區最好不要自己開車,打車等紅燈時間也撐長,大眾運輸最方便。
住的飯店距離南京路步行街很近
辦好住宿,急忙趕往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路變新了,變的更現代了。路面換上了光潔的地磚,路邊冒出了不少現代化大廈,高大立體的燈光廣告似乎提示這是大上海,逛街的行人並不多。終於,在一長溜漂亮建築中找到了舊時的第一百貨大樓、上海時裝商店、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兒時抬頭仰望的大樓如今在新的摩天大樓群裡很不起眼。
南京路燈光亮麗但行人不多
外灘是遊客必到的打卡地,夜幕下的外灘燈光絢麗奪目,顯現出國際大都會的風範。
晚上的外灘更好看
上海的生煎包一直盛名在外,是兒時念念嚮往的特色小吃。也是這次計畫必吃的美食。 「大壺春」是上海的老牌生煎包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特意去往「大壺春」生煎包總店品嚐。這兒的生煎包肉餡紮實,不像一般的小籠包,生煎包是發面做的,如同一個小饅頭,一口吃不下。沒料想價格很親民,一客生煎四隻11元,咖哩牛肉粉絲湯11元,蔥花魚圓湯10元。兩個人一起只花了51元。
生煎包價格很親民
田子坊是上海的一條老式弄堂,舊時的石庫門建築經改造後成為3A級旅遊景區。不知道是不是旅遊行情還沒恢復的緣故,我們去時人極少,基本沒有遊客,大多店家都關著門。
田子坊—上海的一條老弄堂
淮海中路上的武康大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始建於1924年,如今成為上海新的旅遊打卡地,來此拍照的人絡繹不絕。
建於1924年的武康大樓
淮海中路的老洋房用花卉裝扮著
中午來到淮海中路上的老字號名店光明鄒大酒家,打算在這午餐。門前排隊等用餐的人群嚇我一跳,問了一下,至少要等一個小時。這就沒必要了。轉而來到附近的「老人和」飯店,這兒也要等半個小時,但還在我們忍受範圍內。
點了糟雞、紅燒肉、薺菜黃魚羹、酒香草頭。飯店的服務值得點贊,樓下排隊有凳子坐等,上到三樓餐廳,服務員迎候在電梯口,餐桌已收拾好,送上菜單,點餐、上餐到就餐,餐廳里大概七八桌客人,非常安靜。服務人員靜站一邊,菜餚口味也很好。
「老人家和」飯店的菜很精緻
飯後去豫園和城隍廟。
這兩個地方多年沒去,只殘存點滴印象。豫園保護很好,亭臺樓閣都精心維修過。城隍廟是人氣最旺的地方,九曲橋上人群熙熙攘攘,元霄節的花燈還在。
豫園很清靜
城隍廟遊客多
我們在城隍廟的松鶴樓麵館吃晚餐。蘇式湯麵價廉物美,一碗紅湯麵才12元。
開在城隍廟的松鶴樓面館
12元一碗的紅湯麵
細豆沙圓子22元一碗
離開上海的那天,慕名到國際飯店一樓的帆聲餅屋買吃貨們推崇的蝴蝶酥。大蝴蝶酥一袋五個32元,據說這里天天排隊,休息日排隊人更多。歷經一個小時的等待,買了大蝴蝶酥和鮮奶哈鬥。嘗了一下,鮮奶味很足。
國際飯店西餅屋前排隊的人群
國際飯店的蝴蝶酥
回住宿飯店的路上,經過一條小馬路,見路邊一家菜飯骨頭湯中式快餐店,店面小、吃客多,挺幹凈的,肚子也餓了,一頭扎進去。點了菜飯、米粉蒸肉、肉沫蒸蛋等,兩個人共33元。
小飯館生意興隆
菜飯加粉蒸肉
這次去上海連頭帶尾三天,逛了南京路、淮海路,外灘,還有豫園、城隍廟、石庫門老弄堂、上海博物館,上了大飯店、下了小飯館,吃了中餐,嚐了西點,尋舊看新,了心願。
總的感覺,「老」上海變化很大,建築新了,街道靚了,但是街上的行人少了,甚至有些冷清了。過去那人來人往走街逛店,手提大包小包,圍著櫃臺採購搶購的情景再也見不到了。
另外,在上海吃頓簡餐真的不貴,12元一碗的麵條、14元一份的菜飯快餐,在南京或其他很多城市是吃不到的。都知道上海的房價高,不知道上海的小吃、速食這麼便宜。當然你要去高檔飯店用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