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枸杞島滬蘇遊】1.美齡梧桐樹陪伴新晉網紅點。

【枸杞島滬蘇遊】1.美齡梧桐樹陪伴新晉網紅點。

【枸杞島滬蘇遊】1.美齡梧桐樹陪伴新進網紅點

引言:大地母親哺育著千山萬水、奇峰異泊,人們一代又一代為之添磚加瓦,用時光積澱勝景容顏。枸杞島、滬、蘇遊,讓我感受到自然天道、人文歷史的脈動。


2020/10/26,中午飛抵上海虹橋機場(這是我第二次到上海,第一次是5年前,為了紫藤花,這次是為了枸杞島)。機場真大,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找不到導遊接站的位置,因為沒有托運行李,我居然直接出了機場,看看不對路,打電話給導遊,他讓我進去,從電梯下來,終於在拿行李的出口見到導遊。

行程抓得很緊,下午遊覽了三個新晉網紅打卡點。

上海幸福集薈,是上海新晉網紅書店之一。
馬路邊種的都是一種樹,秋來了,葉子開始變黃了。導遊說那是法國梧桐,但不產自法國,而是產自雲南。那是蔣介石愛宋美齡,為宋美齡做的五件事之一。那年宋美齡說她喜歡梧桐樹,他就派人到雲南買了2萬棵,把梧桐樹種滿了整個南京,棵棵梧桐樹是蔣介石對宋美齡不變的真心。之後,上海等地相繼種上了法國梧桐。這個故事很感人,想不到老蔣還有這樣的情懷,所以就有這樣一種說法,愛一個人,送一座城,愛一棵樹,種滿南京城。

幸福裡原身是上海橡膠研究所,後由設計師黃全改造成幸福裡,幸福集薈的設計也是出自他手。作為網紅打卡地標,吸引了眾多文青、潮流人士前來打卡。

幸福集薈共三層,三層之間並非絕對區分,而是採用「夾層」設計,從功能上區分為圖書、服飾、文創產品、咖啡輕食、活動五大區域。

一樓是賣服裝的,都是品牌貨,靠窗靠門的位置設計成咖啡店,你可以逛累了就坐下來喝杯咖啡,專程過來品咖啡更是無尚歡迎;二樓以一整排書桌的形式陳列了大量國外關於時尚、文化、飲食等主題精選雜志,且陳列位置位於二樓入口處,非常醒目。

這就是那家網紅書店了。

除雜志外,二樓還陳列了藝術類圖書和文創產品。
書架旁邊還有階梯,放著幾個坐墊,你可以拿上一本書隨意坐下,看到書店關門也沒人管你,擺派的在這裡拍照也極好。

從主體上說,她應該是書店,但它又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書店,正如她的名字,集薈,剛好就在幸福裡,又寓意為幸福,真妙!它是書、服裝,鞋靴,服飾及飲料點心等的集薈,幸福集薈,真好!店舖有兩層,設計得非常有創意,很有現代氣息,時尚而不失優雅,很享受這種意境。只是,如果與哈爾濱的果戈里書店相比,那是差遠了。

哥倫比亞公園
這是一個神秘的地區,建國後從未對外開放,原本是外國弄堂,名叫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建於1924年,是美國領事館為滬英美僑民所設置的休閑,娛樂,生活的社交場所。建築完好保留了70多年歷史的特色,透過陽光直射,彷彿還能嗅到舊時歷史的氣息。

這裡最有名的是一個度假感十足的摩洛哥風情Tiffany藍泳池,讓這裡一秒進入摩洛哥,馬賽克貼面加上碧藍的池水,大概怎麼拍都是最時尚的大片,據說很多名人都來這裡打卡呢!

這是上海唯一還保留著英制尺寸的游泳池,本來是海軍俱樂部露天泳池,兩旁的西班牙風格建築,拱門和泳池相呼應,讓人有些恍惚身在何處。

圍繞泳池一圈,就有眾多的網紅餐廳入駐,一邊享受美食一邊360度無死角觀景加拍照,應該很贊,但我們無暇享受,只是匆匆拍幾張照片而已。

這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最早一直是“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簡稱“上生所”,一直都未曾對外開放,如今得以揭開神秘面紗。

墻上部分歷史記錄

園區裡有一排能「變色」的大門,站在不同的地方或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集齊所有彩虹色。

孫科故居孫科是孫中山之子,這間小洋房是由鄔達克設計,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義大利文藝復興等多種風格。

思南露天博物館
梧桐掩映的思南公館裡,有一座沒有圍墻,沒有玻璃櫥窗,沒有圍欄,不收門票,也不設置一米線的“露天博物館”,2016年創建,是一座在思南公館里永遠開放、永不落幕,卻又日日更新的百年人文博物館。

這裡面的一切,無論是你想像得到的,還是你想像不到的,都可能是一件展品。比起傳統博物館裡被冷淡的玻璃隔絕的,被強硬的欄桿阻隔的,讓人心生敬畏的展品,露天博物館更注重走近展品,進入展品,感悟展品。所有展品都是生動的,自然的,少了一些嚴肅,多了一些親切。在這兒,也許不經意地走動,踩著的,就是一個展品。

「思南露天博物館」有著非同尋常的展示空間,匯聚了獨立式花園洋房、聯立式花園洋房、聯排式建築、外廊式建築、新式裡弄和現代公寓等多種建築形式,是上海近代居住類建築的集中地。許多建築都記錄了很多珍貴的歷史,人們熟知的梅蘭芳「蓄胡明志」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面。復興中路533號曾經居住了一位學霸,27歲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獲得理化碩士學位,44歲步入政壇,擔任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等職的孔祥熙,曾在幣制改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籌措抗戰資金上做出過貢獻。展品中除了老洋房,還有街燈、古樹、紅磚道、鵝卵石墻面等,每一件展品的外墻上都設有一個盾牌形的標志,上面印有專屬二維碼,用手機微信掃碼可以聆聽由「素人」錄制的關於這件展品的語音介紹,只是我們無暇聽語音介紹,浪費了極好的學習機會。

這裡面有傳承文脈的名仕舊居,有靜默生長的梧桐綠蔭,有依然呼吸的鵝卵石墻……這裡的歷史並不在玻璃罩中,而是在每個人的感知和繼續創造中。

這里和很多名人有關,耳熟能詳的就有周恩來、梅蘭芳、柳亞子、李烈鈞、程潛、薛篤弼、曾樸等等。

這裡面還有“思南露天博物館·時光弄堂”,連接歷史與未來。

一條「時光弄堂」位於思南公館中心的北部,北接復興中路,南通思南公館內部主街,是一條寬2-3米,長約30米的弄堂。在這個狹長的線性隧道中,穿起了思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此間,由26根的雙向鏡組成的鏡面陣,連兩面墻緊密排開。歷史是一面多棱鏡,能夠折射出多彩的光芒。金色鏡面的不銹鋼材質在黑色背景的映襯下,與來訪的遊客互動,其中走動的參觀者彷彿走在自己的26個疊影中,彷彿和不同時間中的無數個“我”一起在歷史中行走。歷史和當下,在此進行著有溫度、有厚度的對話。時光弄堂裡有馮玉祥、梅蘭芳、張學良……也有現在的我們。

整個露天博物館的展品有的是建築,有的是建築裡的人,也有的可能是街燈、古樹、鵝卵石墻面等,這些都有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在這個既沒有玻璃櫥窗,也沒有圍欄的露天博物館裡,人既是歷史的參觀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過去未曾遠離,未來已來臨。

這裡面的環境超好,建築無敵,每一棟洋房、每一道樓梯,每一個小巷都值得你拍拍拍,還想去靜靜感受一番。

晚餐,吃的是本幫菜,印像中上海菜是偏甜的,這些菜鹹得很。

之後到城隍廟看夜景。

看見同團的小文姊姊在拍照,過去和她搭訕:「我怕迷路,跟著你們一起走。」小文姊姊說:「好呀好呀。」她是女人中少見的方向感極強的人。

上海有一句古話「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城隍廟成了上海標志性景點。

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週宮》八神之一。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這就是城隍廟的由來。

燈火璀璨,古建築在燈光映照下迷離而又神秘,也許是疫情影響,遊人少了很多。

城隍廟裡有很多特色商店、飯店、點心店、園林等等。先說這裡一連串的美食,上海城隍廟的小吃非常豐盛,不勝枚舉,進去之後簡直讓人目不暇接:南翔小籠、叉燒包、燒烤、大排面、三絲春捲、紫米球、棋盤糕、冠燈餃(形狀帽)、發財魚圓湯、伊蓉水晶餅……不是上海本地產的長沙臭豆腐、老酸奶等等也在這裡面擺攤開店。你可以放開肚子吃個飽。

上海的城隍廟以經營各種上海風味小吃知名,在城隍廟美食街這一帶,甚至可稱得上是小吃的王國,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松雲樓的八寶飯、南翔小籠(據說這裡一天到晚都排長龍,為的就是買南翔小籠包)、寧波湯團和酒釀圓子等,都是游上海不可錯過的美味小點。

除了本土特色的小吃,在城隍廟這一帶還洋溢著來自各地不同的特色滋味,沿線上蜿蜒曲折的老街上舉目可見各式酒樓,餐廳,食店,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到處可見手捧剛出爐的包子、酥餅,這一切都使這一切成為上海這個城市中經久不衰的又一個“美食天堂”,各式誘人的滋味都在不斷詮釋著“老廟小吃”、“海派菜點”的內涵,那些讓人唇齒難忘的美食,這些熟悉的名字都是幾代上海人共同的記憶,也深深烙印在這座城市裡。在這片古意盎然,遊人如織的歷史名勝中,繼續沉積它的特色風韻。

這裡還有老牌的老鳳祥店,還有賣絲巾的、賣衣服、賣大白兔奶糖、話梅糖等等,品種繁多,有錢什麼都可以買到。

城隍廟的夜景可謂金碧輝煌,堪稱皇家氣派,所有的燈飾只為證明它的偉岸和雄姿。

九曲橋九曲十八彎,且每個彎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於90度直角的,也有小於90度直角的。九曲橋如今的橋面為花崗石板,每一彎曲處一塊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節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臘梅;並在九曲橋頭尾的兩塊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在湖心亭茶樓門前的一段橋面,中間雕刻一朵荷花,四角則分別雕刻彩雲。池中漢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玉立,含笑迎接你。

走過九曲橋,兩旁都是修繕一新的古建築,紅墻泥瓦的道教風格,讓亭臺樓閣更顯得古韻猶存。如果能坐在九曲橋邊靠窗的餐廳裡,點上一碟小籠包子和一碗小餛飩,看著湖中紅色的錦鯉遊動著,那是何等愜意?

(3685 2020/11/20)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