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練塘古鎮不加渲染的原生態古鎮。

練塘古鎮不加渲染的原生態古鎮。

練塘古鎮位於青浦區,建鎮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個隱藏在上海郊區的古鎮,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的故鄉,位於上海西南青浦區,東鄰松江區,西南緊鄰浙江嘉興、嘉善,練塘又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古鎮

有1000多年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文化遺跡充盈,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傳說三國東吳曾在此地修建操練水軍的池塘,故名;又說因為五代時的高州刺史章仔鈞及其夫人練夫人曾居住在此而得名。

練塘古鎮,這裡依稀可見的古鎮淡然,以及古鎮生活,沒有成群的旅客,沒有遍地開花的商鋪,只有一條貫穿古鎮的河水,接連了10多座古橋,景色美麗。

橫跨市河的10多座元、明、清古橋掩映在垂柳之間,各橋各式,人走其上,水流其下,橋影、樹影、屋影、人影在微波中蕩漾。

「高屋窄巷對街樓,小橋流水處人家」構成了練塘獨特的景觀。練塘老街是古鎮的核心,老街不長,就三里,一條俗稱「三里塘」的市河貫穿古鎮東西,隔河相望的是兩條石板路,一條叫上塘街(東風街和前進街)

練塘下塘街,位於市河的南岸、自尤家涇河至馮家柵之間,全長720公尺左右,是練塘老街之一。

穿過老朱楓公路往西,下塘街有家「下塘街面館」

麵館」外面,有露天桌椅,還可以點菜,遊客喜歡坐在外面用餐

萬善橋:這座橋是單孔橋,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混塘浜橋。是一座清代修建的橋梁。這座橋原來是環洞橋,後來改為水泥踏步拱橋,再後來又改了回去,變成了今天的石拱橋。

練塘算盤文化館,從屬於陳雲紀念館,專門開闢和建造這間算盤館其實是為了讓來訪的人們在了解偉人陳雲故事的同時,有共和國掌櫃之稱的陳雲老先生本身就是一明名副其實的珠算高手,老人家掌管國家經濟建設命脈時期有非常高深的謀略,而這些謀略的根源的一部分應該就是來自珠算的理念。

共和國「紅色掌櫃」-陳雲

陳雲同志的「算盤經」

「算盤文化館」展示超大算盤等各種算盤、珠算的理念

胖阿姨廚房是練塘古鎮上唯一做紮肉的店,兼賣純手工、現包現賣的肉粽和棗棕。廚房裡的老灶頭煨著水鄉特長扎肉粽子,香飄四溢

茭白葉編織館 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景點。茭白葉編結,是歷史悠久的草編、柳編技藝與當地茭白種植業相結合而出現的民間手工編結技藝。它見證了上海民間技藝的繼承發展與創新發展,是上海民間智慧結晶,更是時代發展與進步的真實寫照。練塘素有「華東茭白第一鎮」的美稱,茭白不僅是餐桌美食,茭白葉還可以編織成精美的手工藝品。走進體驗館,不僅能欣賞到精湛的編織技藝,更能親手體驗一番編織的樂趣。

下塘街95號陳雲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老式江南民居,總建築面積95.88平方公尺。故居臨街部分為店面,先後被陳雲的舅父用作裁縫鋪和小酒店以維持生計。店後面是兩層小樓,樓上為陳雲舅父母臥室,樓下為陳雲居住過的房間,現今故居里的陳設基本上保持了當年的原貌。 陳雲在舅父母家居住了8年(6歲至14歲),隨後便前往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

下塘街100號三聖堂書局,那裡在清朝末年,開設了練塘鎮上第一家書場,名叫「暢園」。鎮上的居民喜歡聽評彈,「暢園」生意興隆。於是,另一家名叫「長青園」的書場也在混堂浜冒出,跟「暢園」唱「對台戲」來。

“評彈藝術館”,蓮塘鎮政府利用下塘街的一處民宅,辦起了評彈文化館。花錢不多,但別有特色。舉辦評彈藝術館,說到底,還是和陳雲有很大關系。

江南出生的陳雲,平生素愛評彈,貧寒的小時候他只能站在書場的角落裡蹭聽,50年代他在蘇、浙、滬一帶調查研究時期,利用休息時間彌補了那些童年時的遺憾。並著手錄制了著名評彈藝人的演唱片段,搶救了大量珍貴的評彈資料,在他的倡議下,還建立了蘇州評彈學校,讓這個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在適合她的吳越土地上得到了發揚光大。

蘇州評彈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調、馬調、俞調。

陳調創始人陳遇乾,蘇州人,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彈詞藝人。早年唱蘇州崑曲,後改習彈詞,用嗓音與崑曲相近。他以大嗓唱為主,音色寬厚,蒼勁,間或雜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愴之感

馬調的創始人為清鹹豐、同治時談詞藝人馬如飛。唱腔在書調基礎上逐漸形成,受東鄉調影響較深,以吟誦為主,強調唱詞的語言因素,旋律平直。但一字一音,鏗鏘有力,敘述性強。按七言唱詞格律,在下句第六字上拖腔時常加頓音,以突出韻腳,為其特點。唱腔既重語言因素,可塑性強,後輩藝人依照各自風格,進行豐富、發展。

以「馬調」為基礎,發展的流派唱腔,有「魏調」、「沈調」、「薛調」以及近世「琴調」等,其共同特點是節奏明快,注重氣韻,一般都擅長段唱及聯韻疊句。

吳開先舊居,吳開先舊居,「吳開先舊居」被列為「青浦區文物保護點」:2017年2月公佈,現為:領袖銅像館,
吳開先上海金山,1899~1990,民國上海市社會局局長。先投身革命,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在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變後跟了蔣介石。吳開先本是金山縣楓涇鎮人,過繼給叔父吳天錫為子,才來到練塘鎮,由此成為陳雲的鄰居。兩人從小就認識。

\"領袖銅像館位於下塘街,磚木結構,建築設計既體現江南特色,又與陳雲故居及週邊民間建築風格保持一致與和諧,館內所矗立著的六位偉人和十大元帥的銅像,使人重新領略到領袖的風采。s://dimg04.c-ctrip.com/images/0102g120008juo4bi5DAA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

展館由紀念館原玉蘭居改建而成,三進院落,均為兩層獨棟建築,其間所展示出的60餘件領袖銅像皆出自著名雕塑家和書法家程允賢先生之手。

前室首先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頭部銅像,我在納悶怎麼沒有史達林。

領袖銅像

在露天的中廳門口,年輕的鄧小平站在室前

室內先見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在一起議事。

元帥將軍們和陳雲頭像,沒有有林彪。

右一是陳雲

沿著窄窄的老樓梯,爬上二樓,很清靜,一棵白玉蘭是一​​顆上海市最古老的、唯一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古樹名木,距今100多年歷史,該樹高8.7米,胸徑0.23米,冠幅6米。初春花開時分,3千餘朵白花競相開放,好像玉蝶聚集,遠望白雲一團,清香陳陳,醉人心懷,為古鎮上一大景觀,也是歷史的見證,活的文物,屬稀世珍寶。

這株白玉蘭,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白玉蘭,因為白玉蘭是上海的市花,因此也是上海年齡最大的市花,其次是吳開先親手種植,所以被評為「名木」。整個上海,被評為名木的,只有34株。位列「古樹名木保護牌」第0660號,名木(2002年12月確認),一級保護

二樓主要陳列以油畫等作畫作品。

陳雲與領袖們的畫像先進入眼中

陳雲在長城

習主席閱兵

室內陳列不少革命軍人戰鬥的形象。英雄氣概如雲,令人氣勢如虹。

朝真橋因在聖堂前,俗名聖堂橋,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建造無考,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又建。

青石和花崗石混建,拱券採縱聯分節砌置法。橋長18米,寬3.5米,拱跨6.8米,拱高3.7米。南坡直落式階梯25級,北坡分落式臺階上有15級,下為10級。大部分護攔為新裝,面西中間為明代原件。 2001年5月公佈為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橋南堍東側有一枝古石榴,枝豐葉茂,是古橋的百年知己。

朝真橋的說明

橋北正對原屬一道院,即聖堂,現用照壁隔離。照壁雖屬新置,壁上磚雕圖案《塔院小鐘》和《江南水鄉練塘》,畫面精美,雕刻細膩。其中《塔院曉鐘》刻有一詩:環橋遠景見浮圖,浩淼煙波問鈞徒;知否雷峰同聳立,曉鐘疑是夢西湖。

聖堂原為宋代隱真道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改建,易名聖堂。原三進,現剩一進。建築面積11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三開間,面闊11.2米,七架梁,進深8.3米,前簷有走廊,寬1.6米,弧形彎椽,簷口有木板雕刻,硬山小瓦屋面,週以圍墻,置墻門,兩側立青石質抱鼓一對。

重建朝真橋

石刻「發章練塘同仁堂曉諭碑」:發章練塘是練塘的古稱。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所立的這塊石碑,相當於現在的「致全體練塘同仁堂知曉的通知」的文書。

中虹橋,也叫中木橋,石拱橋,單孔,以前是木質結構的橋梁,直到2000年才重建為石拱橋。所以這座橋不算是古橋了。

順德橋位於上海市練塘西市梢,元至正間(1341-1368年)建,清順治間(1644-1661)、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次重修。橋全長16.4米,寬2.3米,高4.1米。橋上有楹聯:\"九峰列翠重鎮,桃源早發,鶴蕩漁歌晚唱,三泖行帆\"。楹聯描繪了練塘鎮的秀麗風光,聯中\"九峰列翠、三泖行帆、鶴蕩漁歌\",均名列練塘八景。 1959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曾多次維修加固。讓整個橋體風貌完好,花紋雕刻凸現,形式簡潔但不失雄渾、壯麗。

順德橋看起來極具滄桑感,橋級上的石板看上去非常的斑駁,可以想像,歷經一千多年幾個朝代的古橋,是怎樣為青浦的先民提供便利的,是練塘鎮最古老的橋,名列八橋之首,

共有3跨,中跨為航道,橋欄、橋面均為花崗巖長條石,橋柱為青石,長條形,南北各3塊,其中孔通船,側孔洩水。並列成石壁式,結構簡單,為一樑柱式石橋,具有典型的元代特色,在上海地區已很少見了,在金澤鎮有一座與之形狀一樣年代相近的迎祥橋,這兩座橋後人稱為姊妹橋。

現在看到的橋面部分,應是乾隆四十九年的原貌,梁中分別刻有“順德橋”和“重建順德橋”,別無紀年。梁斷各有錢幣和如意花紋。

練塘前進街,位於市河的北岸、自老朱楓公路至古鎮西市梢,全長650公尺左右,是練塘老街之一。

前進街77號,陸家米行舊址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佔地面積175平方米,建築面積188平方米,高圍墻,石庫門,後有磚雕門坊,正屋磚木結構二層,面闊11.2米,九桇梁,進深9.8米,後樓七桇梁,進深8.1米重櫞,兩側對稱二層樓廂房,前廊構成“走馬樓”,櫞口均有木刻雕飾,硬山式小瓦屋面,方磚鋪地,底層中消滅二廂房均為店鋪,2004年公佈為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從外觀上看,陸家米行舊址底樓還有住家,

原汁原味的老建築

新橋前進橋,過橋到上塘街(前進街)

西區救火會,這是民國時期的救火會。

阜康醬園位於練塘鎮前進街138號,為庭院式建築,創辦於1919年,所產的酒、醬、颯糖、醬菜遠近聞名。

醬園是典型的前店後工場佈局,前面的石庫門內為門市部,後面設工場間,有釀酒、造醬、飴糖,醬菜加工等工場。由於經營得當,該店建成後,又在鎮上開設東號和西號兩處分店,擁有職工一百多人,產品大量銷往上海及週邊地區。是練塘鎮上最大的商店。

醬園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外墻,墻高10米,墻上寫有紅色“醬園”兩個大字,門額題字“阜康字號”,兩側石板護壁線腳精緻。墻簷有磚飾。木板門,寬0.99米,高2.98米,門上鑲有銅泡釘353枚。正屋二層,三開間,九架梁,進深10.1米,重簷,簷口有木雕飾,硬山頂,小瓦屋面。 2017年公佈為青浦區文物保護點

2017年2月公佈。

前進街126號,西王同興鹹貨店民國阜康醬園時為練塘鎮上最大的商店,建於1919年,為民初特有的石庫門建築,是典型的前店後工場佈局。石庫門內為門市部,後方設工場間,有釀酒、造醬、飴糖、醬菜加工等工場,其中釀酒用「三白」(白水白米白麵),味甜色清,受到青睞,該店建成後來由於經營得當,又在鎮上開設東號和西號兩處分店,擁有員工一百多人,產品大量銷往上海及週邊地區。

「西王同興鹹貨店」被列為「青浦區文物保護點」:據說這裡是1928年高氏家族(高爾松和高爾柏的父親)創辦的西恆豐祥號南貨店。高爾松(1900—1986,字繼郇,筆名高希聖,中國民主同盟成員)、高爾柏(1901-1986,字詠薇,筆名郭真,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昆仲,幼年在顏安小學讀書,為青浦最早的革命者之一,也是青浦最早的共產黨員。

高氏住宅,原來是高爾松和高爾柏的父親創辦的「西王同興鹹貨店」。

開始時,高家住在鎮東,1907年其父在鎮上創設恆豐祥南貨店,於是全家移居,兄弟兩人才有機會就讀顏安小學。現為:南貨店

2017年2月公佈。 「高氏住宅」列為「青浦區文物保護點」:

前進街k看雙橋,萬善橋和流芳橋

練塘老碗店位於東風街133號,在流芳橋旁邊一家以賣老碗為主、輔以各種雜貨的練塘老碗店,店主是一對老年夫婦,店裡有五、六十年代景德鎮生產的各種青花、玲玲碗,還有三十年代家用的日用品,非常有時代感。

流芳橋:清鹹豐七年(1857年)建為石橋。 1973年興建朱楓公路改為水泥板樑橋,2000年4月兩側增建石拱雙橋。

這座橋的背後是老朱楓公路。東為東風街和長春街,西面是前進路和前進街,算是交通要道了。

東風街處流芳橋

練塘東風街,位於市河的北岸、自尤家涇河至老朱楓公路之間,全長320公尺左右,是練塘老街之一。

東風街上棲河而居的民居。

棧房橋:這座橋又被叫作東木橋,原為石墩木面單孔樑式橋,後人利用石臺、石級,改建為水泥平橋。

義學橋,這個橋俗名惠世庵橋,位於練塘古鎮東首(東堍東風街12號,南堍下塘街5號),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 2001年5月公佈為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花崗石質,拱券採縱聯分節砌置法,橋長16.4米,寬3米,高4.2米,拱跨5.7米,拱高3.1米。南坡臺階分落式,上為18級,下加3級,北坡階22級。護攔是新置的。兩側置有橋聯。東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西聯:月映西江青蓮醉臥;虹鎖東村司馬留題。橋額上刻有「道光十七年」「重建義學橋」。

這座橋上有4隻獅子,奇特的是兩邊臺階各不一樣,北面22級,南面18級。

橋北東風街有「青浦縣公安第二分局」及「東區救火會」舊址;

東區救火會位於下塘街居委會東風街11~12號,民國建築。根據史料:練塘東區救火會,原是惠世庵的舊址。民國期間,改為練塘東區救火會。

解放後,為青浦縣公安局第二分局,建築外觀上豐富的雕飾及文字仍完好,2017年2月「東區救火會」被列為「青浦區文物保護點」。

橋南下塘街有「顏安小學」舊址,是陳雲同志少年就讀之處。現在的校名也是陳雲同誌所題。

顏安小學前身是顏安書院,創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三十一年改稱顏安初級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為顏安國民高等小學校,解放後更名練塘鎮小學。練塘一批名人誌士,如吳開先、吳志喜、高爾松、高爾柏、袁文彬,還有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都在顏安國民高等小學接受教育,陳雲同志於1919年秋在該校畢業後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 1986年9月,陳雲同志為母校題寫了校名。顏安小校,仍保留了早年陳雲讀書時的書院格局。

橋南下塘街有一棟建築正在修繕,看似有故事

古時候有很多禁忌和崇拜,\"泰山石敢當\"就是其中之一: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三尺三寸高),立於橋道要沖或砌於房屋墻壁上,可鎮壓一切不祥之邪,在民間甚為流行。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蓮塘古鎮下塘街街廊,青浦區文物保護點

這廊棚是清代練塘鎮的漕運碼頭的廊棚,位於李華港的西岸,可佐證練塘鎮當年漕運的繁忙景象。

陳雲青浦農村調查舊居,位於下塘街25號,坐南朝北,是一座兩進式、三開間、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現底層中間為客堂,東西廂房佈置了《陳雲與青浦農村調查》專題展。陳雲同志在全面主持全國財政經濟工作期間,為使中央的政策符合國情、順應民意,於1955年1月至1961年7月先後四次回家鄉調查。他在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掌握實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實情的意見,為國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下塘街37弄5號靈恩堂。清代光緒八年(1883年),基督教由美國傳教士李思倫傳入青浦境內,由牧師戴仰慶傳入練塘,當時練塘鎮上尚有一所“混堂浜教堂”,靈恩堂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清宣統二年(1910年),又擴建。 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部分房屋歸還,該堂恢復活動,一度稱「練塘聚會點」。原衛理公會和使徒信心會信徒建立聯合會堂,10月21日舉行復堂典禮,1988年,更名為練塘靈恩堂。

永興橋,,位於練塘鎮下塘老街42號邊。永興橋是練塘四橋中唯一東西走向的,所跨之河即李華港,當地人俗稱李華港橋。

單孔石拱橋。也是一座真正的古橋,令人嘆服。

建於明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建。花崗石質,拱券採縱聯分節砌置法,橋長18. 3米,寬2.1米,高4米,拱跨6.1米,拱高3.4米。東西坡各有階梯23和22級,青石質長條石連體護攔為新裝。兩側各有一聯。橋額上為「重建永興橋,乾隆丙申」紀年。

練塘鎮下塘街居委會下塘街44弄19號~33號,練塘鎮下塘街居委會下塘街56號,練塘鎮下塘街57號宅

練塘藝術館,門關著,無法入內參觀。

大門對聯:金刀冠方儒,玉筆驚風雨

到這裡蓮塘古鎮遊玩結束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