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浙江紹興諸暨博物館
第二單元「越國古都 西施故裡」。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讓多少人知道了諸暨這個小縣。我第一次來諸暨,正是因為它是西施故裡。而今舊地重遊,第一站還是選擇了西施故裡。
於越,又稱於越,是百越部落中最古老,也是最發達的一支,活動範圍在今天的浙江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帶,以斷發文身、飯稻羹魚、飛水便舟為主要特徵,創造了長江下游的古越文明。諸暨古屬越地,夏帝少康封廬子無餘於越,春秋時期越王允常拓土始興霸月,句踐臥薪嘗膽擊敗吳國,終成春秋末期的東南霸主。
我正看著介紹,旁邊一個小機器人吸引了我的注意。清脆的女聲講解,讓我頓時不由自主地跟著它的腳步往前參觀。
小機器人介紹完一件文物,自動滑向下一件文物,講解得很仔細,居然還有語氣的起伏,比我單純看文字介紹還要詳盡。有時候面對一堆文物,很快講解完了就想滑走,我急忙按下暫停鍵,它就乖乖地留在了我的身。直到看完介紹,按下「繼續」鍵,它才引導我走向下一件文物,真是貼心的小寶貝。
今天博物館居然沒有什麼人,這個小機器人就成了我們的專用解說員。我可以盡情使喚它,重新講解一遍,或跳過這件文物,直接講解下一件。它的聲音那麼甜美,我還真捨不得跳過文件講解呢,所以使用最多的就是「暫停」。對於不重要的文物,它的講解就簡單多了,還是得看文字介紹。小機器人很可心,有時候不用按鍵,直接語音就可以告訴它需要做什麼。有了它的陪伴,我們就不會漏掉珍貴的文物啦。
羽人劃舟紋青銅鉞是戰國時期的文物,雙龍昂首向天,前肢彎曲,尾部向內捲曲。羽冠有四頂,對於坐成一排的四個人,雙手持槳作划船狀,下面就是簡單的船隻。博物館陳展的是複製品,的紋飾是越人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越地多水,飛水便舟,就是於越民族的生活習性了。
青銅炭爐是春秋時期的文物,出土於惠安鄉新河村上河坑,高16厘米,口徑38厘米。器身扁平圓形,平唇,斂口,弧腹,圜底,口沿飾蟠螭紋,器身外壁滿飾蟠虺紋。上腹部是對稱銜環,下腹部焊接連環把手,也是對稱的,底部環列獸面紋足八個。內底中央是三角形的鏤孔,四周環列四個方形鏤孔。這件文物製作精美,堪稱春秋時期青銅器中的精品了。
在樓家橋遺址的商周文化中,發現了兩條互為通聯的水溝遺跡,溝內堆積著帶鏽斑的淤泥,說明越人已經懂得溝洫之利,並使用青銅工具了。
越國最有名的還是兵器,能夠在春秋末期躍升為霸主,與其青銅兵器的鋒利有很大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越女劍,但在博物館從來沒有越女劍,只有越王劍、吳王劍。當然,青銅戈、青銅矛也是很重要的兵器,這些長兵器比劍更適合戰場。
越王句踐劍陳列的是複製品,原件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乎向外翻捲,國土圓盤形,內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正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帝王用劍,自然要奢華的,鋒利倒是在其次,畢竟讓帝王親自揮劍的場合,實在是極少的。劍身正面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刻“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就是句踐。
越王者旨於賜劍也是複製品,原件被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劍長52.4厘米,這把劍的主人是句踐之子蹠與,劍作斜寬從厚格式,中起脊,兩從斜弧,圓莖上施兩凸箍,圓盤劍首。劍身呈現金黃色光澤,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也有八個字,鑲嵌綠松石。
吳王劍沒有陳展,倒是陳展了一件吳王夫差銅矛的複製品,原件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柔頭長29.5厘米,矛身與劍身相似,但比較短一點,中線起脊,脊上有血槽,兩面鑄獸頭,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新區自作用鈼」。
吳王夫差銅盉也是複製品,原件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器形扁圓,罵底下接三獸首蹄形足,曲頸,直口平蓋,蓋上有環鈕,套鑄8字形鏈條,和提樑內側的小環相連。寬肩上設鏤空龍形提樑,兩側為心頭稜。蓋面與器腹紋飾滿布蟠螭紋,肩上近口尚鑄銘文一周:“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說明是夫差為一女子鑄的器,不知道那女子是不是西施。
諸暨境內與西施相關的遺跡數量很多,最負盛名的是蒔蘿山、¹紗溪、麋紗石、西施殿、四眼井等,其實有的不過牽強附會。但誰讓諸暨是西施的故鄉呢?紹興、蕭山、嘉興、湖州、蘇州等地也不乏與西施相關的遺存,諸如西施山、西施畫橋、西施洞、玩月池等。無他,西施這名氣妥妥的大。
在一間小廳裡,只陳列一件展品,是東方神州珍珠集團有限公司培育的“愛迪生珍珠”,直徑20厘米,珠身圓潤,被置放在蚌殼中。諸暨不僅是西施故裡,也是中國淡水珍珠之鄉,有「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看諸暨」的說法。可惜這次行程有些緊,我們沒有安排去看剖珠的計畫。
自由行:浙江紹興諸暨博物館
5月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