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日我參加上海一個俱樂部組織的浙江新昌一日徒步,到了目的地才發現徒步區域是在天姥山區域。天姥山因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而聞名,成為唐宋以降文人墨客流連駐足的地方,我也曾有意看看,這次倒是不經意中履及了。
晨6時40分出發,汽車行駛近4小時到達浙江新昌縣儒嶴鎮會福利嶺村的兢山自然村。此村坐落在山上,有大大小小2000多株柿子樹,年產柿子10多萬公斤。
深秋時節火紅的柿子是一道絕佳的風景,近年來兢山村成為深秋觀柿紅的打卡地,吸引了新昌乃至紹興、杭州等地遊客前來觀景。
在村外路邊停車,下車健行進村觀景。
沿著山崖步道而行,沿崖坡滿是柿子樹,紅果掛枝頭,喜慶而紅火。
山谷對面連綿的山巒就是天姥山了。
沿步道前行,崖坡上由柿子樹轉為翠竹,行至步道終點是建築在山頂的觀景台。
登台而望,天姥山層巒青翠,景色不錯。
漫步兢山村村路小街,沿街農舍的笸箕有不少採摘收穫的柿子,吸引著一些遊客購買。
村口的磚砌圓拱門前的路旁竹籬笆欄外幾株柿子樹格外引人注目,這裡是兢山村觀柿的網紅景點。
樹上的紅柿儘管已經成熟卻仍應特意留在枝頭沒有採摘,而供遊客觀賞拍照。
兢山村其他地方的柿子樹枝頭的柿子則已不多,有的只剩柿子樹最高遠的枝梢有一、二顆紅柿,或許因為不易採摘而碩果僅存。
流連在竹籬笆旁這幾株柿子樹前,枝頭的紅柿在藍天白雲和天姥遠山近嵐的映襯下,無疑是一幅幅美麗的秋景。
離開兢山村,登車而北行,來到新昌縣南明街道的班竹村。
座落在群山環抱之中的班竹村,原先的村名是斑竹村,因古代盛產斑竹而名。現在改“斑”為“班”,倒有點怪了。班竹村位於浙江新昌天姥山主峰班竹山的西山麓,澗深而狹長,林森木秀,自然風光秀美,山徑通幽,稱為“天姥門戶”,是古代天姥、天台和臨海古驛道上的重要村落,是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而今,班竹村所在區域也是天姥山班竹景區。
進入古老村落,峽谷間的古村呈南北狹長型分佈,兩側是綿長起伏的山巒,山徑為街,清溪作伴。
村莊農舍旁,山坡上也有不少柿子樹,看來在天姥山區柿子樹並不鮮見,深秋柿紅的美景不止兢山村一處。
來到班竹村南北向主街上,此街由鵝卵石鋪成,是古代聯結紹興與天台的古驛道,歷史上有名的「斑竹鋪」就設於此,當年臨街兩側店堂、驛鋪、客棧林立,人來人往,甚是繁華。根據記載,明朝著名旅遊家徐霞客、清代詩人袁枚、現代文學家鬱達夫等名人雅士或在班竹投宿或在班竹駐足。明崇禎五年(西元1632年)四月,徐霞客遊歷至天姥山,曾夜宿班竹驛站。
眼前的古驛站遺址,或許就曾留下他們起居的身影。
沿街自南往北而行,街道兩旁還能看到一些土磚為牆的老屋。斑駁的外牆、簡陋的木質門窗,透出綿遠的古意和滄桑。
有些老屋還有老人居住,古韻猶存。
除了這些土坯農舍民居,村內還有不少古遺跡。
古街上有承德堂遺址,稱為「狀元祖居地」。清代狀元章鋧(西元1820-1875年)生在浙江鄞縣,其祖居地則是斑竹村,是班竹章氏第二十三世孫,排行「世」字輩。
古街上還有座章大宗祠,為紀念章鋆而建,人稱“狀元祠”,歷經百年風霜,是班竹村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
據說此祠堂面闊五間,正廳三間,兩側各五間,看樓連接戲台前廊,祠堂內古樸幽雅,大堂簷柱、戲台藻井等雕刻工藝精緻。
我經過時,祠堂大門緊閉,未能一窺內貌,但大門簷下木雕和門前旗桿石基座上花紋,雕刻確實精美。
班竹村的古韻遠不止這些,腳下這條鵝卵石鋪就的古代從新昌越天姥山入天台的天姥古驛道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東晉及南朝劉宋時的謝靈運。
據傳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由著名詩人、永嘉太守謝靈運率眾開拓的,故稱「謝公道」。班竹村的古驛道,長約1000米,寬2米左右,是新昌縣境內古驛道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
古驛道旁西側的惆悵溪依班竹村而過,別有韻味。
惆悵溪,又稱桃源江,是源自天姥山麓的一條小溪,流經班竹、桃源、央於等村落一路向南注入新昌江。
相傳,古代劉晨、阮肇入天姥山採藥在溪畔相遇仙女並結為伉儷,後來劉阮歸家後復到溪畔尋覓仙女,已渺無影踪,徘徊溪畔惆悵不已,溪名由此而來。
惆悵溪上的落馬橋,又叫司馬悔橋,是一座位於班竹村口古驛道上的石拱古橋,清代時重建。由塊石壘砌而成,全長18米,寬5.75米,半圓拱單孔,矢高8米,淨跨10.9米。
相傳唐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隱居天台桐柏山,無心仕宦之途,因唐玄宗數詔出山,至此橋而生悔意,故此橋名謂「司馬悔橋」。據說古代凡官員至此,都要“武官落馬文官下轎”,以示對司馬承禎的敬仰,故此橋又名“落馬橋”。
橋上野藤纏繞,古樹覆蔭,古樸雅緻。天姥古驛道上一路有不少古橋,最著名的就是這座司馬悔橋。站在橋下溪邊而望,景色醉人。
司馬悔橋東的司馬悔廟,古已有之。入內而看,廟內建築有些空蕪,看來修復還沒有完全到位。
司馬悔橋西有太白殿、觀音閣是近年新修。太白殿內據說供有謝靈運、李白、司馬承禎等與唐詩之路有關的九位詩人像。
走過司馬悔橋,來到惆悵溪西岸古驛道南行不遠,就出了班竹景區。
登車北行,來到新昌沃州鎮高來村。
高來村南山梯田是新昌的另一個網紅打卡地。
深秋時節,350餘畝梯田裡成熟的水稻,稻色或淡黃、金黃、深黃,遠遠近近,深深淺淺,層層疊疊,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樹的襯托下,渲染出別樣的自然和諧的秋色畫卷,吸引著遠近遊客在田埂邊駐足流連,甚至有人開來當場製作售賣咖啡、飲料等餐飲的汽車停在田間道路上。
喝一杯咖啡,坐看遠山映襯下金色的梯田,或在田埂上與稻田留影,也是一種愜意。
行走在天姥山區的古驛道和鄉野間,看山村的紅柿、梯田上金黃的稻子,我感受和體味到那份古已有之的深秋詩意和農耕文明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柿」與「事」諧音,「柿子」寓意著吉祥的「事事如意」,火紅的柿子寓意著紅火的生活;金燦燦的稻穗是秋天裡最溫暖最絢麗的顏色,意味著糧食豐收、倉廩豐實的希望,這是農耕文明裡人們最希望看到的場景。
今天,人們已不用為溫飽而躊躇,城市居民也有閒心逸致欣賞農事的樂趣和農作物色彩的絢麗。只有當謀生不再艱難時,才能我見青山多嫵媚,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