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紹興北站~沐白酒店~沈氏園~魯迅故裡~酒店
說起紹興,你會想到河面上輕輕搖曳的烏篷船、澄亮醇厚的黃酒以及香氣四溢的黴干菜扣肉,還會想到歷史文化名人:大禹、越王踐、徐渭、王陽明、魯迅等等和那些充滿歷史底蘊的古蹟:魯迅故居、書聖故裡、沈園、蘭亭,這些都見證了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而它散發的魅力卻吸引著我去發現、去探索、去感受,於是,清明放假的第一天,我和妻坐上了開往紹興的高鐵。
到達紹興北站時已到下午兩點,紹興北站離市區較遠,叫車去酒店路上遇到了堵車,我們下車步行了一段路,到達了我們提前預定的沐白.cloud酒店,這間飯店就在魯迅故裡景區馬路對過,離沈氏園也只有100公尺。我們在飯店稍事休息,就步行去了沈園。
沈園門前有一條小河,遊人歡快的坐在在烏篷船裡不停地拍照,船夫悠然自得地劃著槳,這是一座漂浮於水上的城市,總長一萬多公里的六千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水系極為發達、水網交織成城,形成了「城在水中立,水在城中行」的獨特景觀。今天行程較緊,明天有時間一定要坐一下烏篷船體驗一下紹興獨特的水鄉文化。
沈園原為南宋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又稱“沈氏園”,已有800多年曆史。沈園被稱為中國第一愛情園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與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及其前妻唐婉的動人愛情故事緊密相連,也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遊覽、品味。
走進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假山池塘等相互映襯,水塘內的綠頭鴨悠閒地遊來游去,陸遊的《沈園二首.其一》中描寫了沈園的景象“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春水依舊碧綠,但已物是人非,令人傷心不已,表達了陸遊對逝去愛人的深切懷念和世事無常的感慨。
古蹟區保存了較多的古代遺跡如孤鶴亭、宋井、斷雲石等,我卻佇立在兩塊斑駁的仿古碑刻前,牆上嵌有陸遊的《釷頭鳳》詞和唐婉的和詞碑刻,「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我對這首詞再熟悉不過了,這是我小學時讀的第一首詞,那時家裡有一本書《唐宋詩詞精選》,偶然翻到這首詞,只覺讀來上口就背過了,不知表達的什麼意思,直到後來長大看了越劇《陸遊與唐婉》,才知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愛情故事。
再往前走,是南苑,而主要景點就是陸遊紀念館,這裡展現了陸遊的生平事蹟和文學成就。陸遊是越州山陰人,也就是道地的紹興人,
陸遊一生筆耕不輟學,現存9300多首詩,他的詩歌,既有李白的豪爽奔放,也有杜甫的憂國憂民,是一位妥妥的愛國主義詩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些詩句表述了陸遊沉重的愛國情懷,強烈的北伐之願,那股山河破碎的傷感悲痛,讀來直是催人淚下,感人肺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也都洋溢著陸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此時,空中也飄起了毛毛細雨,我們離開沈園往魯迅故裡走去。
我預約的魯迅故裡景區是下午五點鐘,一踏入魯迅故裡,一股濃厚的歷史韻味便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古樸的牆門,顯得格外莊重、肅穆。牆上垂下的綠植為這沉重的氛圍增添了幾分生機,彷彿是大自然對這位文學巨匠的致敬。跟隨導遊我們緩緩前行,旁邊就是錯落有致的古民居,每一磚每一瓦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
走過小橋,前面就是魯迅故居。這棟宅院雖歷經滄桑,但仍保持著當年的風貌。我走進屋內,細細打量著每一件物品,想著魯迅在這裡度過的每一個日夜。穿過故居,我來到了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兒時讀書的地方,我凝視著魯迅課桌上刻著的「早」字,不禁想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因遲到而在桌上刻字的情節。
離開三味書屋,我們來到了百草園。雖然如今已非原貌,但我可以根據魯迅的描述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生氣勃勃的園景。想像魯迅在這裡捉蟋蟀、摘野果的情景,我不僅默背起那一段: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漫步在魯迅故里街區的青石板路上,感受著這份江南水鄉的氣息,雨中的烏篷船緩緩穿行在街區的小河中,古老的街巷、古樸的民居以及古色古香的店鋪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而街頭巷尾的那些小吃和手工藝品卻讓人流連忘返。我也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魯迅筆下的那個年代。在這裡,我彷彿置身於《故鄉》中的那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小鎮。我彷彿聽到遠處傳來的孩童嬉戲聲,那是魯迅兒時記憶的迴響。這裡的每個景象,都能讓我聯想到魯迅作品中的某個場景或某個角色。我彷彿看到了《阿Q正傳》中那個自欺欺人、精神勝利的阿Q;又彷彿聽到了《社戲》中孩子們在河邊嬉戲打鬧的歡笑聲。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力是非常重要且龐大的。毛主席對魯迅先生充滿了敬意,稱頌他在中國的價值。前幾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曾闢謠稱魯迅先生的作品從未大規模“撤離教材”,魯迅先生一直與所有使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孩子們同行。身為現代人,我們更該多的關注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成就,以一個成熟的眼光看待先生的作品。 “我以我血薦軒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於無聲處聽驚雷”,這些都是先生言志的宣言,我們從中能讀到什麼,當然是先生的鬥爭精神和不怕犧牲的精神,而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勇往直前。
此時,天色已晚,我們在飯店附近的一個特色飯店吃到了黴干菜扣肉,香氣撲鼻,味道軟糯,非常不錯。吃過晚餐,我們就回飯店休息了。
第二天:八字橋~書聖故裡~蕺山書院~紹興博物館~府山公園
早晨,我們騎著單車來到了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八字橋景區,八字橋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立交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八字橋為石樑橋,建在3條河道的匯合處,由主橋和輔橋組成,共有4組台階,體現了南宋紹興地區建橋技術的成熟。作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這座橋見證了無數的繁華與滄桑。
清晨的八字橋,遊客稀少,街道顯得格外清淨。沒有了白日的喧囂,這裡保留了本土生活的原始風貌,讓人感受到一種難得的寧靜與和諧。 空中飄落的細雨落在水面上泛起層層漣漪,與古老的橋樑、青石板路以及白牆黑瓦的建築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畫卷。
此時,兩邊的住戶開始忙碌起來,有的忙著收拾店鋪、有的開始擺攤,有的開始吆喝著售賣,我們走在橋上,感受到每一塊石板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每一道裂痕都記錄著歲月的流轉。八點鐘,碼頭上的烏篷船也開始營業了,我們租了條小船,船蓬烏黑,船身僅能容納兩人,戴著氈帽的船夫站在船頭熟練地劃動著船槳,我們坐在船裡穿梭在狹窄的水道與橋樑之間,感受著這份水鄉的愜意和柔美,而河水潺潺,也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於歷史的韻味之中。
此時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時期。南宋王朝面臨外敵入侵、半壁江山淪喪的困境時,宋高宗趙構思守臨安(今杭州)經過越州,以「紹祚中興」之意將越州改稱紹興府,並把自己的年號改為紹興,意思就是繼承北宋基業,振興昌盛。前兩天,我看了一部小說《金甌缺》,寫的就是北宋滅亡,宋高宗偏安江南的這段歷史故事,雖然金甌殘缺,國土淪喪,但是仍然有愛國志士斷頭瀝血勇赴國難。而岳飛、辛棄疾、陸遊這些愛國的主戰派就是當時的傑出代表,他們寫的詞「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都表達了他們誓要驅除韃虜、奪回故土的壯志豪情。
從八字橋景區我們騎行了大約15分鐘就到了書聖故裡,紹興古城各個景點離得很近,單車也多,騎車遊玩很方便。書聖故裡,是一片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民居區域,這裡因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是紹興八大歷史街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自2015年起,書聖故便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步入書聖故裡,人逐漸多了起來,這裡面既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商業氣息也比八字橋濃厚。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兩旁是白牆灰瓦的民居和錯落有致的院落,彷彿穿越回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場景。
沿著蕺山街前行,很快就到了王羲之的故居-戒珠講寺。寺前有兩池,名為鵝池和墨池,相傳王羲之曾在此洗筆硯,留下了千古佳話。墨池的水雖不再清澈如初,但那份歷史的沉澱卻讓人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
繼續前行,以來到了題扇橋。這座橋因王羲之曾為一位賣扇子的老婆婆題字而聞名遐邇。站在橋上,望著橋下悠悠流淌的河水,不禁讓人遐想聯翩,彷彿能看到那位老婆婆手執題有王羲之字蹟的扇子,滿臉笑意地走在街上的情景。書聖故裡還有許多與王羲之相關的地名和故事,如躲婆弄、筆飛弄等,蔡元培故居就在筆飛弄,它是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蔡元培青年時期一直生活於此。故居坐北朝南,三進院,繫清中期重建,是紹興傳統的「台門」建築。
再往前就到了斜橋弄,這裡有一處“王羲之陳列館”,陳列館規模不大,內容卻非常豐富。進入展廳,首先最醒目的是一幅《習字圖》,展示王羲之指導小兒子王獻之習字,夫人及其六個兒子觀摩的場景。接著透過彩畫形式介紹王羲之的生平事蹟,包括東床快鄢、墨池臨帖、羲之題扇、寫經換鵝等故事,在王羲之書法展示廳,展示了王羲之的經典作品,特別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複製品。穿過展廳,來到了仿「三希堂」的場景區,這裡展示了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寶貝: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而在歷代法帖名作展廳我看到了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和「天下第三行書」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遼的《黃州寒食詩》等。在這些墨寶前我駐足良久,細細品味著每一個筆畫的起承轉合,彷彿能聽到那穿越時空而來的墨香與風聲。每一幅展覽都是那麼珍貴精美,讓人不禁感嘆於中華書法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上午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蕺山書院,學院坐落在古城蕺山半山腰上,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劉宗週講學的地方。他開創了蕺山學派,並在此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首,其學生黃宗羲、陳確等為中堅的蕺山學派。這一學派在明清之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儒學發展的重要一脈。書院內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是個適合靜心思考和學習的好地方。
漫步在書院內想像當年學子們在此求學的情景,也想起了我曾讀過的一本書~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白門柳》,這是一部反映明末社會動盪與士人階層命運的小說。明朝末年,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清軍南下,許多士人名流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東林黨領袖錢謙卑投降清朝並做了官;而他的妻子~秦淮名妓柳如是不願與他同流合污,最後選擇了投水自盡,以死明志;馬士英、阮大銖等權姦投降清朝並繼續作惡,著名將領史可法與清軍殊死搏鬥戰死沙場,大儒劉宗週拒絕投降清朝絕食而死,
這些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學生~黃宗羲~紹興府餘姚人,他辭去南明官職,隱居四明山著書《明夷待訪錄》,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他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的思想主要繼承劉宗週,都是心學改良派,說起心學,就不得不提另一位紹興府餘姚人~王陽明,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等,名號太多,成就也多,他創立了“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這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紹興之行原本也有陽明故裡景區,但時間太緊沒有成行,“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這是王陽明的詩句,人生總是有遺憾,很多事總難兩全,此時已近中午還是隨心所欲找個地方吃飯吧,下次有機會再去陽明故裡瞻仰先賢,汲取智慧吧。
隨後我們就回飯店休息了,中午睡了午覺養足了精神,下午騎著單車來到了紹興博物館。紹興博物館就在古城府山腳下,館藏文物也是很豐富的,特別是以新石器時期的石鉞,商周的印紋陶、原始瓷,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越王劍,唐代的會稽銅鏡,南朝南齊石像,明清時期的書畫最具特色。 但是,許多精品文物的真跡卻不在紹興博物館,看到的只是複製品,但館藏其他文物也是很值一看的,而且館內定時有義務講解員,講得也非常好。當然,如果到紹興旅遊,還是推薦到紹興博物館看看。
離開博物館,我們來到了府山公園。公園內古木參天、遮天蔽日,為這裡增添了幾分古樸與神秘。沿著青石鋪就的階梯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氣勢恢宏的越王台。這棟建築依山而建,古樸典雅,飛簷鬥拱,雕樑畫棟,盡顯江南建築的韻味。站在越王台下,我彷彿看到了當年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身影,心中湧起一股對這位古代英雄的敬佩之情。
繼續攀登,我們來到了巍峨壯觀的飛翼樓~越王殿。殿內陳列的文物和圖片,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棟大樓聳立在山巔之上,登高望滿眼鬱鬱蔥蔥、園內美景盡收眼底。下了樓離開公園就原路返回飯店了。
第三天:蘭亭景區~尋寶藏~西湖柳浪聞鶯~清河坊老街~杭州站
第三天一早,我們搭計程車來到了蘭亭景區,蘭亭,這座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園林,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聖地。身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園林住處,蘭亭不僅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著稱,更因王羲之在此揮毫潑墨,寫下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而聞名遐邇。來之前,我預習了一遍《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螻曲水,列坐其次~~~”,踏入蘭亭我也彷彿穿越了千年的時光,步入了一個充滿書香與墨香的世界。
雨中我漫步在景區內,翠竹蕭蕭,清泉潺潺,一片幽靜雅緻。鵝池是蘭亭景區的第一個景點。池邊立有石質三角亭“鵝池碑亭”,亭中之碑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為王獻之所書,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池中幾隻大白鵝悠閒地游弋,彷彿在訴說著王羲之與鵝的不解之緣。
沿著鵝池前行,便來到了曲水流觴景點。這裡重現了當年王羲之與41位文人雅士在此飲酒賦詩的盛況。一條清清的小溪蜿蜒流淌,溪邊擺放著一個個棕墊,溪中漂著一個個小酒杯。我彷彿置身於千年前的那場盛會之中,感受著那份雅緻與浪漫。
再往前走就是禦碑亭,它是蘭亭景區的又一標誌性建築。碑陽錒刻著康熙帝所書的《蘭亭集序》全文,碑陰則刻著乾隆帝遊蘭亭時所寫的《蘭亭即事》詩。這塊石碑不僅是兩位皇帝手蹟的珍貴遺存,更是蘭亭景區的鎮亭之寶。
最後我們來到了蘭亭書法博物館,它是我國最大的書法專題博物館,也是第一座以《蘭亭集序》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全面而係統地展示了蘭亭書法與文化的精髓。
踏入館內,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大的「之」字,字體簡潔而又沉穩,大廳內,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以屏幕或壁畫的形式呈現,它們或蒼勁有力,或溫婉細膩,讓人瞬間沉浸在書法的藝術海洋中。
基本陳列廳陳列著大量與蘭亭書法及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和展品,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蹟的複製品,到歷代名家臨摹的佳作,我仔細的看著這些作品,蘭亭八柱臨摹貼深深的吸引了我,它是乾隆皇帝收集的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帖》墨跡六幀,再加上柳公權蘭亭詩闕筆,以及乾隆禦臨董其昌仿柳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題景觀廳,我彷彿置身於千年前的蘭亭集會現場,曲水流覷、文人雅集的場景栩栩如生,心中默念著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也感受著《蘭亭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的意境,它道出了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的豁達心境與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離開蘭亭景區,我們打車來到了尋寶記(魯迅故裡店)餐廳,這是紹興當地主打紹興菜的網紅餐廳,它對紹興菜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到達餐廳時排隊的人很多,還好我們去的早一些,很快就坐下了。點了紹三鮮、醉蝦、醬鴨、桂花米酒等幾個菜,味道很贊,吃飯過程中還有越劇演出,氛圍感拉滿,這是我在紹興吃的最好的一次,強烈推薦。
吃過午餐後回到飯店退了房,我們拎著行李來到了魯迅故裡地鐵站,坐上了開往杭州火車站的地鐵。現在杭州和紹興有地鐵無縫相接,基本上實現了同城化,交通很方便。馬上要離開紹興了,真的是有些不捨,三天時間實在太短了,還有許多地方沒有逛到,東湖景區、大禹陵、陽明故裡還有秋瑾故居、徐渭藝術館,當然還有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故居,留些念想下次再來吧。
紹興真的是來了就不想走的江南水鄉城市。經過千年的沉澱,紹興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在紹興,歷史與現代交織,傳統與創新同行,讓每位遊客都能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我想說,紹興是浙江之魂、是整個江南之魂,它凝聚了中國的大好山水及源遠歷史,勾勒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的畫卷。
疾馳的地鐵駛入了杭州市,也從地下駛入地上,我望著窗外的風景迅速的變化著,從鄉間到城市,從阡陌縱橫到高樓林立,不禁想起了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週轉地,但我想還有幾個小時才上火車,還是去一趟西湖,感受一下「西湖美景三月天」吧。
到達杭州站後我們寄放了行李,然後打了導航騎著單車往西湖而去,很快就到了柳浪聞鶯景區,我們沿著湖邊小徑步入景區,便被眼前的一片翠綠深深吸引。高大的香樟樹枝繁葉茂,一叢叢野花在雨水的滋潤下競相綻放,或點綴在草叢中,或依附在樹幹上,柳絲輕拂水面,雨後的湖面被霧氣籠罩,為西湖披上了一層朦朧的輕紗,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幾艘遊輪緩緩駛過泛起漣漪,一陣風吹過,不遠處的雷峰塔清晰起來,彷彿在訴說著白娘子和許仙的傳說,此時此刻,我彷彿置身於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畫中,感受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無盡魅力。
繼續前行,離岸不遠處便是幾處精緻的園林,或是酒店、茶社,或是古蹟景點,小橋流水,亭台樓閣,與周圍的綠色相映成趣,我漫步其間,不知已來到錢王祠前,此時,已過開放時間,大門緊閉只得駐足。這不禁讓我想起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杭州宣言》一段:「錢鎧不是抗敵名將、華夏英烈~也不是文壇泰斗、學界賢哲,~ 然而,他所關注的卻是民眾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漲落、湖水的濁清”,他修築海堤、治理西湖、疏浚太湖等舉措,對杭州及週邊地區的環境改善和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餘秋雨認為,杭州市為錢鎧建造錢王祠是一項歷史良知的修復工程,體現了杭州人民對錢鎧歷史貢獻的認可與感激之情。
此時,天色漸暗,已近傍晚時分,我們來到清河坊老街尋找美食。傍晚的清河坊老街華燈初上,霓虹閃爍,我也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古色古香、繁華熱鬧的古代街市。走在街上,兩旁是琳瑯滿目的店和攤位,工藝品、服飾,杭州特產等等應有盡有。然而,最讓我心動的還是那些小吃攤,熱氣騰騰的美食香氣四溢,勾引著每一個路人的味蕾,酥脆的牛肉餅、香脆的臭豆腐、鮮美的小籠包,我們品嚐著這些小吃,也感受了杭州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逛吃了一段時間,我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清河坊來到了火車站,登上了開往北方的高鐵列車。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再見,江南!